姜太公遇文王
《 姜太公遇文王″的三个版本 》陈再明23.4.13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他的本姓姜,但他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后来他被封于齐,齐国的君主也都姓吕。但是姜太公是他遇周文王之后所取的,也叫太公望,西伯昌(后来的周文王)曾谓他说:″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就是他叫″姜太公″或″太公望″的由来。姜太公辅助周文王、武王,灭商纣,开启了商朝。是因他精通兵法,著有《太公六韬兵法》,被誉为″中国兵法的鼻祖″。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盖(大约)位五十年,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居二年,闻纣王昏乱暴虐滋甚,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自燔于火而死。武王遂入,至纣死所。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姜太公呂尚)于营丘(今山东临淄,齐之都),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一段记载,沒有记载″姜太公遇文王″之事。但知道武王伐纣,是以″太公望为师″,也就是拜他为军师,伐商的胜利,姜太公的功劳最大。所以封他于山东临淄,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据《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按:文王崩时武王已八十三岁。武王八十四岁即位,伐纣后四年而崩,亦即八十九岁。这时姜太公应该近百岁了吧!?那么,姜太公是几岁时,遇到文王西伯昌呢? 很遗憾,史书上既无记载″姜子牙遇文王(西伯昌)″时,姜子牙究竟是多大年纪?亦无记载是什么方式,两人相遇的?所以,只能从稗史上去探求,可是却发现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叫"垂钓″说 有一天,周文王(当时还叫西伯昌)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说是去打猎,实际上是想顺便打听有能耐的人。在渭水边,他看見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釣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見,还是安安静静釣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呂尚(也称姜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一定有个了不起的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你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吕尚一起回宫。因为呂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干脆叫他太公望;又因为他本来姓姜,后来民间传说中都叫他姜太公。 第二个版本叫″救囚″说 商纣王荒淫暴虐,喜欢美女妲己和用″炮烙″的肉刑杀害老百姓。他的朝中有三公,不是被杀就是被囚。一个叫九侯,他为讨好纣王,把自己身边最漂亮的美女献给了纣王。结果惹来了一场大麻烦,这位美女来到了纣王的身边,却不喜欢纣王的荒淫生活,被纣王杀了,又把献美女的九候也杀了。另一个叫鄂侯,他看到九侯被杀后,他的尸体被剁成肉酱,就叫″醢″。鄂候为这件事找纣王去讲理,结果纣王又把鄂侯杀了。三公中两个都死了,只剩了一个西伯昌(后来的文王),面对这么一个暴君,他谨慎得不敢说一句话,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就因为这样,纣王把西伯昌抓起来,囚禁在羑里(今河南安阳)。西伯昌手下的大臣找到了姜太公,商议怎么救他出来?姜尚说只有用行贿,没其他办法。于是用送美女、宝物给纣王,才把西伯昌从牢里捞出来。姜太公更建议西伯昌″修德行善″,让天下的诸侯都倾向于西伯昌,遂使″西伯滋大″。在武王伐纣时,便有″诸候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这都是姜子牙当年所做的工作,武王伐纣时即拜姜太公为军师,理由就在这里。 第三个版本 叫″投奔″说 姜太公本来是商纣王手下的人,但他看出纣王是荒淫暴虐的昏君,他就离开纣王,投奔了西伯昌。姜太公精通兵法,著有《六韬》、《三略》,被后人誉为″中国兵法的鼻祖″。西伯昌正缺少这样一个真正有本领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姜太公投奔西伯昌后,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使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壬问姜太公:″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姜太公说:″先去征伐密须″。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王归附了文王。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灭了崇国,就在丰(今陕西沣水)建立了都城。没过了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设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玉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这样看来,三个版本的″姜太公遇文王″,在民间的传说里,以″垂钓″说最为流行,也最为普遍。所以,千百年来,″愿者上钩″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出典于姜太公垂钓于渭水,等待周文王来访这个故事。他不是真正在钓鱼,而在釣这个″愿者上钩″的周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