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时间不是流淌的河水,而是碗里的豆子
文章首发在微信公众号:孙娟的书房,欢迎关注~
三年前看了电影《降临》。这是一部评论极端两极分化的电影,说明他是有门槛的好电影。
在电影中,外星人的文字是一个承载着大量信息的立体圆形符号。一件事只用一个圆形符号,而不是娓娓道来的阐述方式。
让人需要立体的去解读。

这个符号像极了人类由来已久的衔尾蛇的意象。
表现无限与循环,符号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成为其他部分的前提或者后续。
文字逻辑代表着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破解了这种语言之后,根据语言逻辑的启发,女主有了看到未来的能力。从而根据所看到的未来影响了现在的行为。
然而人类的“衔尾蛇”虽然涉及了宗教和哲学,来体现宇宙的无限,却仍然是在将时间理解为线性的。
实际上,这应该是人类对时间的错觉,因为被限制在时间维度里不能自由穿梭的结果。

时间只是类似空间的存在,如果我们去往不同时间点,就像是在三室两厅的房子里自由行走一样,你就不会再考虑先后问题。
在空间里行走时,唯一会考虑空间先后顺序的时候,也就是你被限制只能走一条事先规定好的道路,不能回头,不能走到岔路上去,不能停下,更不能改变速度。
当被剥夺了在空间中的自由时,人自然会将空间理解为线性的。
但是我们人类没有受到空间的限制,却受到了时间的限制。
在空间里可以随意走动,在时间里,却只能被限制着走一条路,而且不能回头。
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时间,只是一条线,是一直向前的。
其实一直向前的是我们,不是时间。
如果摆脱了时间的自由限制,所有的时间点在眼前,一目了然。
不仅可以随意自然的从这个山谷走向随意另外的山谷,还能升在山谷上空,看到这座名为时间的山谷全貌。

全貌就是事情本身,这件事包含着大量细节,这些细节综合呈现出事件的全貌,最后由外星人的一个含有大量细微符号的封闭圆环表现出来。
每一个细微的细节都不可或缺,也都是组成这个整体的部分,然而,整体又大于部分之和。
很多导演都会用这样的非线性叙事的方法。
这是极有灵性的导演的表达方法,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打乱时间顺序的众多片断,在同一时刻呈现出来,反而更能给人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有整体把握。
这个时候,如果一定要用惯用的三维空间的思维,将描述某人某事的细节时间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整理成线性来理解,就狭隘了。
人就会缺乏对事情的宏观感受。
由此,要重新理解因果。
我们总认为因果是有时间顺序的。
因为首先有这样的幻觉,认为时间有先后顺序的,于是认为一件事情先发生,然后导致了一件事的结果。
而实际上,时间本没有顺序,未来的因,也可能导致现在的果。
每一个果,都是由过去或者未来的千万因素决定。
想要理解这个,首先要把时间想象成展现在你眼前的一盘沙子,或者碗里的豆子,每一个时间点就是一个豆子或者一粒细沙。
每一个豆子都在和其他所有豆子摩擦影响,每一个豆子的形状都和所有豆子对他施加的影响有关。
如果能够这样理解,就会知道,你所经历的事,没有先后,只有整体在不断变动,内部因素互相浸淫,影响,成就罢了。
这样的理论并不是凭空设想,也不是假定。
你回想一下,每个普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时刻发生的场景,发现之前在自己的梦中早就呈现过。
因为人的身体被时间限制,然而潜意识却有穿越时间的能力。
关于这种现象的科学解释在量子力学的发现中不胜枚举。
语言如何表现以及决定思维的不同?以及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决定?举个例子。
比如中文中的“完美”一词,只有当一件事“完成,结束了”,并且取得让人欣慰的结果,就叫做“完美”。
然而,“完美”一词,在英语世界,是“perfect”,词根“per”的意思是“从开始到结束,自始至终的贯穿全部”,“fact”表示“做,事实”。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语言中,对于一件事情是否的完美定义更注重过程,更注重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质量。
所以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女主明明已经一眼看到了自己这一生的过程和结局。
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必然离去,女儿必然病逝,仍然决定选择这样的人生,走下去。
因为她理解了,事情的过程就是事情本身,事情的结果只是事情的部分。虽然结果让人神伤,但不影响整件事的“perfect”。
也许这也是该电影在北美的口碑要比中国好一些的原因,因为根据英文的思维习惯,更加能够理解这样的逻辑。
或许我们也应该转变一下生活的思维,我们总是为了达到某个人生目标,而把当下时刻中的枝枝蔓蔓都砍掉。
让生活变得枯燥无比,也忽略的身边美好的东西。或者害怕结果不如人意,干脆不愿意开始。
实际上,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人能拥有的只有时间,收获的只有经历。
突破思维限制,看到时间的真相。
少一些功利心和企图心,多专注当下,等待结果自然发生,才能够从整体提升生命质量。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孙娟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