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财富:货币只是幻觉,真正的财富不在于拥有货币数量的多与少,而是在于占有生产资料
转一篇旧文过来:
这几天不知道为什么,知乎很久之前一个回答突然又来了不少阅读,有网友就又来纠结这个问题了:500万存款放银行,只吃利息不去工作可以吗?大概率返贫。为什么,怎么办?

其实真的没必要去纠结500万就是是多是少,我原来的文章在一开始就已经特意说明500万其实很多很多钱了。但问题不在于数量。但问题不在于数量。但问题不在于数量。
无论是500万还是5000万甚至5亿,数量再多都不会影响我们之前的结论:如果只是依靠利息生活,大概率会返贫。其中最根本的逻辑就是今天的标题:货币只是幻觉,生产资料才是真正的财富。
为什么生产资料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拥有话语权,谁就能够获得超出平均值的收益。
当一个人拥有大量的货币但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没有话语权的时候,拥有话语权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超额的通胀把货币从没有话语权的人手中掠夺过来。
我们举一个很浮夸的例子:
在沙漠中,你拥有一瓶农夫山泉水,世界首富此时此刻与你同行,已知首富想要走出沙漠就必须得从你手中获得一瓶山泉水。
问这个时候,你向首富开价索取他身家的一半甚至更多,请问会不会成功?如果这个例子不现实,太浮夸,我们回到现实的世界,看看当下真实在发生的例子:土耳其大通胀。

土耳其今年的通胀大爆炸,10月份的通胀率同比飙升至85.5%。也就是说去年10月份花100块钱能够买到的东西,在今年就要花185.5元才能够买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以判断出:即使我们持有的货币数量一个不少,甚至小幅度增加,但是我们的购买力已经损失了一半,我们可以换取的商品、服务等等都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试问一下大家:在面对货币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购买力或者我们能够换回的商品大幅度减少的时候,我们的财富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吗,货币数量的多寡真的是重点吗?
货币数量的多寡从来就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付出了劳动,创造了商品并转移给他人使用,我们是否能够获得别人等价的劳动成果。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它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者对它的认可程度,当下最经典的例子无疑就是俄罗斯的卢布:
记住我们的核心观点:谁占据了生产资料,谁就在分配中拥有话语权。 俄罗斯是很生动地给我们演示了这一观点。 欧美的制裁导致俄罗斯卢布大幅度贬值,理论上俄罗斯的货币将只能够换回来更加少的外国商品。但是俄罗斯是能源大国,掐住了欧洲的能源脖子,它又不像中东那么没有足够的军事支持作为支撑,它是一个能够独立决策的大国。 这不俄罗斯掉头就要求要用卢布结算天然气和石油的合同,欧洲能拿俄罗斯有什么办法呢?一点办法都没有,俄罗斯还把话讲得很好听——只是因为被制裁,原来的结算方式行不通所以转变一种结算方式而已。 核心的问题是:贸易是资源的互换,货币只是一种记账工具。 巴兰,公众号:巴兰2022.04.03 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货币--俄罗斯采用卢布结算石油有感
我们可以看到在3月初的时候,由于欧美对于俄罗斯的制裁,卢布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美元的确相对于卢布更加值钱,看似持有美元的国家可以买到更加多的俄罗斯的石油。
但没有生产者会真的愿意去换取没有用处的废纸,所以掌握了生产要素的俄罗斯选择放弃美元,用自己的货币对产出进行定价,维护自己的劳动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俄罗斯强制用卢布结算天然气和石油之后,卢布就一直强势升值。这就是很典型的、能够佐证“货币的价值源自于生产者对其的认可程度”的例子。

如果说俄罗斯的例子会涉及汇率,两种货币间的比较不是那么好理解,我们可以再看回土耳其,看看土耳其内部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
试问一下在座的各位,假如说你们是土耳其的国民,你认为在过去的1年中,在不转移资产离开土耳其的前提下,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才能够保住你的购买力。会是现金吗?
很明显就不是,土耳其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现金在通胀环境下是绝对的高风险资产。
是银行存款或者债券?虽然土耳其持续宽松的经济政策很迷,但现在10.5%的基准利率和高达85%的通胀率,这是巨大的鸿沟。无法简单用宽松政策导致利率低下就能够简单解释的。

答案是房地产和股市。

数据源只提供了到今年6月份的房价数据,所以将就一下看哈。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土耳其的房价就已经将近翻倍了,而从网络上引用的数据表示,土耳其核心区域的房价,比如伊斯坦布尔的房价涨幅甚至达到了200%:


至于股市,同样是大涨,伊斯坦堡ISE100指数今年上涨了133%,如果是从去年十月末算起,那累积涨幅更是达到184%: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房产也好,股市也好,都远远跑赢了通胀。
房价上涨还好理解,毕竟算是商品,通胀就一起涨嘛。但为什么股市也在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道理其实还是一样的:谁占有了生产要素,谁就有话语权,就能够在分配中获得超出平均值的收益。
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凭证,而公司是生产要素的占据者。所以遭遇通胀的时候,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因急剧的通胀而受损(购买原材料到成品销售需要时间,所以成本不一定能控制好),但是最终它是可以把通胀压力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
这个逻辑并不复杂。
但问题来了,消费者往往也是劳动者,凭什么劳动者就不可以再把通胀转移给回企业。当然是可以的,而事实上劳动者作为掌握了最基础的劳动力生产要素,他本身也是抗通胀的。我们以前是做个一个统计,对比工资和GDP的增长幅度:
以上三种指标在1998-2017年的二十年里的年化增长幅度分别为: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国有单位):13.3% 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有限责任公司):11.92% 名义GDP:12%巴兰,公众号:巴兰即使跑赢通胀,我们依旧贫穷——贫穷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劳动者作为整体而言,其收入增速和社会平均财富增速(GDP增长率)是差不多的。所以究竟谁在通胀中受到了伤害:持有货币、而非生产资料的消费者。因为没有占据生产资料,当别人利用通胀去侵害自身权益的时候,自然就缺乏反制手段。
比如说卖面粉的,永远都不会怕卖面包的涨价;但是拿钱买面包的,就说不准了。但是以上切入的角度主要还是以通胀为主,我们还是再看一个和通胀不怎么搭边,和大家日常生活更贴切的例子吧:存钱在工商银行和做工商银行的股东,谁更加好?
存钱这件事,相信大家都熟悉,也应该清楚在过去是二十年里面,存款利率基本都是往下掉,十年国债收益率从08年的将近5%,跌至现在不足3%:

但大家猜猜同期工商银行的利润增加了多少?工商银行是2006年在A股上市,当年净利润487.19亿人民币,而到了2021年,工行的净利润是3483.38亿元,16年增加了6.15倍,折算成每年增长13%。同期工行的分红从53亿增长至1045亿:

或者再看看中国顶级的生产要素:长江电力

2003年上市,净利润从14亿增长至262亿元,净利润增加17.7倍,年化增长16.6%;分红从7亿元增长至185亿元,增加25倍。
现实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简单:谁占据了生产要素,谁就拥有话语权,拥有话语权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财富。
货币只是魔术师手中的扑克牌,当你全神贯注盯着扑克牌的时候,魔术师才能把手伸进你的口袋中把真正的财富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