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抑郁?
我们似乎总认为自己了解其中的原因。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公众相信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发生了某种 “化学物质的失衡”。这一观点也确实在流行心理学中被普遍提及。《神奇百忧解》(Listening to Prozac)一书中曾介绍了通过药物治疗抑郁症来改变这种失衡的重要价值。该书广受好评,一度数月位居《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排行榜。
那么,抑郁症患者大脑中失衡的化学物质究竟是什么?答案是血清素。血清素是大脑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让人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愉悦体验。血清素也参与调节体温、睡眠、性欲和饥饿等生理活动。几十年来,它也被吹捧为抗抑郁药物领域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VP)。比如百忧解(氟西汀),这种药物能通过提高患者体内的血清素水平,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抑郁症。
但是,抑郁症的病因绝不仅是因为缺乏血清素。临床研究一再表明:血清素的抗抑郁疗效被夸大了。尽管百忧解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许多患者的抑郁症状,但血清素失衡假说的前提可能完全是错误的——血清素水平的减少并不会引发抑郁症。
2022年7月,一篇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文献综述或许是目前为止血清素假说最响亮的丧钟。由伦敦大学学院的乔安娜蒙克里夫(Joanna Moncrieff)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从6个研究领域筛选了361篇与血清素假说相关的论文,并对其中17篇文章的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评估。他们发现,这些研究中并没有令人足够信服的证据表明低水平的血清素会直接导致抑郁症,或与抑郁症相关;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也并不比健康人群低。而人为地降低健康人群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也并没有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对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似乎也排除了那些能影响人体血清素水平的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
▷图注:乔安娜蒙克里夫(Joanna Moncrieff)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的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为血清素假说敲响了丧钟 图片来源:molecular psychiatry
澳大利亚抑郁症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的临床神经科学家、博士后研究员泰勒•布劳恩(Taylor Braund)表示:“如果我们依然简单地认为是血清素在大脑中水平的减少引发了抑郁症,那实在是不应该。”
*注:“黑狗”(Black Dog)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对自己阴郁情绪的爱称,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这是抑郁症。
如果抑郁症并非由血清素的缺乏所导致,那么它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对此可能并不存在一个简单的回答。事实上,对于这一问题的追问也促使科学家们重新思考抑郁症的定义。
01、
“血清素假说”从何而来?一段横跨70年的历史
人们对血清素抗抑郁疗效的关注始于一种肺结核病药物——异烟酰异丙肼(iproniazid)。20世纪50年代,异烟酰异丙肼被认为是一种靶向于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acteria)的化合物,被用以治疗肺结核。然而,这种药物对肺结核的疗效并不如预期,但意外的是,服用过它的患者却都多多少少产生了心情愉悦的“副作用”。
出于对这个意外结果的兴趣,科学家开始研究异烟酰异丙肼及相关药物在大鼠和兔子大脑中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这些药物阻止了动物的身体吸收胺类化合物,其中就包括血清素,一种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基于上述发现,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临床医生亚历克·科彭(Alec Coppen)和约瑟夫·席尔德克劳特(Joseph Schildkraut)提出了血清素假说——抑郁症可能是由大脑中血清素长期缺乏所引起的。血清素假说为未来几十年抗抑郁药物研发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于血清素假说的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药物被引入市场,如百忧解(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减缓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吸收来提高血清素的水平)。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对血清素假说产生怀疑。一些研究人员注意到,和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SSRIs药物的抗抑郁疗效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好。
直到2000年代初,仅有很少专家仍认为抑郁症是单纯由血清素缺乏引起的,但却从未有人尝试对现有的证据进行全面评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蒙克里夫(Moncrieff)组织开展了前文提到的这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我们从更系统的水平上了解血清素假说是否合理”,她指出。
尽管蒙克里夫(Moncrieff)和她的同事发现单纯的血清素缺乏并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但血清素假说仍有支持者。去年10月,就在蒙克里夫(Moncrieff)的论文发表几个月后,《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就在线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是对血清素假说的有力验证。然而,这篇论文的验证结论仍让人存疑——研究只采样了17名志愿者,而样本量太少在统计学上并无参考价值。
02、
存在其他的“血清素假说”吗?
尽管血清素水平似乎不是抑郁症的主要驱动因素,但SSRIs类药物的临床试验仍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服药患者的抑郁症状有适度改善。但科学家仍不清楚这种SSRIs类药物引起症状改善其背后的生理机制。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神经药物学家约翰·克丽丝塔尔(John Krystal)表示:“阿司匹林可以缓解头痛,这并不意味着体内缺乏阿司匹林就会导致头痛。我们仍在研究SSRIs药物会带来何种临床变化。”而对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也催生了关于抑郁症病因的讨论。
尽管名称中带有“特异性”,一些SSRIs类药物也改变了血清素以外的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浓度。一些临床精神病学家认为,这些化合物中的某一种可能才是真正诱发或缓解抑郁症的物质。例如,SSRIs类药物增加了血液中色氨酸的水平。色氨酸是一种血清素前体,有调节睡眠周期的生理作用。在过去15年里,色氨酸也成为一种抗抑郁的重要候选化学物质。而针对色氨酸耗竭的研究也发现,约有三分之二的抑郁症康复患者摄入低色氨酸的饮食后其抑郁症状会复发。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似乎也更容易出现色氨酸耗竭。除此之外,色氨酸具有提高大脑中血清素水平的辅助作用。
最近的证据还表明,色氨酸和血清素都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有趣的是,虽然大脑和肠道之间关联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化学信号可能是通过影响人的大脑来影响情绪的。然而,由于色氨酸耗竭与抑郁症相关的研究非常少,能证明色氨酸与抑郁症有关的证据还不足。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其他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在记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和γ-羟丁氨酸(抑制细胞相互传递信息)也可能与抑郁症有关。SSRIs类药物也可能通过调节大脑中这些化合物的水平来发挥抗抑郁的疗效。
对于这一类型的研究,蒙克里夫(Moncrieff)认为,寻找抑郁症病因的其他失衡的化学物质的研究路线是“换汤不换药”,并无创新性。
她说:“我认为他们仍在坚持类似血清素假说的观点——抗抑郁药物通过改变大脑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异常水平而发挥抗抑郁疗效。”相反,她认为血清素在大脑中具有太广泛的作用,以至于人们很难将其直接的抗抑郁作用与其产生的其他抑制焦虑和绝望的暂时性作用区别开来。
03、
基因学说能解释抑郁症吗?
并非所有的抑郁症假说都与神经递质的缺乏有关。有些研究者也在从基因层面寻找线索。
2003年,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第一个完整草图公布,基础医学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里,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其中包括大约200个与抑郁症风险高度相关的基因。
耶鲁大学克丽丝塔尔(Krystal)指出:“了解抑郁症发病的遗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考虑其心理和环境因素。”然而,目前人们对抑郁症遗传基础的认识还很有限。克丽丝塔尔(Krystal)指出,从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结果来看,遗传因素可能占抑郁症发病风险的40%。而人类目前可以确定的与抑郁风险相关的基因似乎只能解释其中的5%。
当然,携带抑郁易感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抑郁症。抑郁症易感基因的激活还需要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影响。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斯里扬·森(Srijan Sen)表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贡献有时难解难分,对于大多数遗传性状,基因和环境因素都起着关键作用。”
森(Sen)的实验室通过绘制受试者的基因组图谱,并仔细观察具有不同基因特征的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来探究抑郁症的遗传基础。不同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对于个体是否会因抑郁而对某些类型的压力做出反应产生影响,例如睡眠剥夺、身体或情感虐待以及缺乏社交联系。
▷图注:研究表明,在慢性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富含神经纤维的“白质”区域的连接较少,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未知。图片来源:Science
压力等环境因素有时也会导致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变化,从而影响后续的基因表达。例如,森(Sen)的实验室研究参与细胞分裂的端粒结构的表观遗传改变,另一些实验室则会关注基因组的甲基化修饰的改变。
这些抑郁易感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患者选择适合他们的最佳治疗策略。对于携带某些基因的个体而言,也许认知行为疗法会更有效;而对于其他患者,接受SSRIs类或氯胺酮类抗抑郁药物可能更能缓解症状。然而,现在要说哪种治疗对应了哪种基因还为时过早。
04、
抑郁症产生的原因
说到“抑郁症”,有一个叫约翰·哈里(Johann Hari)的英国人不得不提。外人看来,约翰·哈里是个“自带光环”的人:
他18岁就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社会学和政治学;
22岁的时候,他从剑桥毕业,成为了一名记者;
工作后不久就变得小有名气,在欧美最有名的媒体上发表文章,比如英国的《独立报》《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等,还拿过几项国家级的媒体大奖。
但是,他的“光环”附带了一层“阴霾”:因为遗传和家庭原因,约翰·哈里从小就患上了抑郁症。
作为一个患病20多年的病人,约翰·哈里非常想知道这些到底是不是正常现象;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职业敏感告诉他,“抑郁症”这三个字的背后,可能另有玄机。
于是,他开始翻阅跟抑郁症有关的书籍和论文,甚至亲自去采访写书和写论文的那些科学家。后来,他又去采访了很多跟自己一样得了抑郁症的病人。就这样,他前后花了3年的时间,跑遍了全世界,进行了200多次采访,最后把自己采访得来的成果写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Lost Connections”,翻译成中文就是《失去的联系》。这本书出版以后,在英美两国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评价说:“这本书对困扰美国社会的抑郁现象,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英国流行音乐巨星埃尔顿·约翰爵士说:“如果你觉得迷惘和失落,那这本神奇的书能改变你的人生。”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得抑郁症,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作者认为:生活中本来就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避免抑郁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失去了和这些东西的联系,于是我们才出现了抑郁。正是因为作者总结出了这个原因,作者才给这本书取名叫《失去的联系》。
那我们到底跟哪些东西失去了联系呢?作者一共列出了9种东西。它们分别是:1.工作的意义2.与他人的联系3.正确的价值观4.美好童年5.地位尊严6.对未来的期待7.大自然8.基因9.大脑
这9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接下来我们挨个儿说明一下。第一种:失去了工作的意义。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马尔莫特(Michael Marmot),曾经对英国的公务员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采访了18000名公务员,收集了他们的数据,研究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结果。人们通常认为,在公务员体系里,级别越高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越容易生病,更容易抑郁。但是迈克尔·马尔莫特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他发现,最低级别的公务员患心脏病的几率是最高级别公务员的4倍。而随着一个人职位的上升,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却会逐步下降。
△ 迈克尔·马尔莫特
这跟生活水平有关系吗?好像也没什么关系。因为最低级别的公务员,过的也是很体面的生活。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迈克尔·马尔莫特对比了所有变量之后发现:他们对工作的控制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抑郁程度。比如说,两个人有同样的工资水平和同样的地位,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但那个对自己的工作控制程度较低的人,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甚至抑郁。
这个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工作的内容本身其实并不重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也不会让我们更抑郁,关键是我们要能控制自己的工作,这样你才会觉得工作有意义。
如果你每天都要忍受单调、无聊,自己又没法控制自己的工作,这就会造成“现实感丧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真实,这就会让我们抑郁、绝望,而且会毁灭我们的身体。
2011到2012年间,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公司“盖洛普”进行了一项有史以来最详尽的调查研究,他们调查了142个国家的数百万名普通员工,调查的内容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自己工作的看法。结果发现,有63%的人说他们对工作没有激情,也没有把精力放到工作中,甚至在工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只有13%的人,说他们真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而剩下24%的人说他们会“积极地脱离工作”,也就是他们其实很讨厌自己的工作。
所以,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讲,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工作,也没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作者认为,这就是抑郁症在当今社会如此普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种失去的东西:与他人的联系。
失去跟他人的联系,说白了就是“孤独”。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神经学家约翰·卡奇奥波(John Cacioppo)曾经做过三个实验,专门研究了“孤独”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 约翰·卡奇奥波
他找来了100个陌生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对他们的心跳速率和唾液里的皮质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感到孤独会导致皮质醇水平飙升,这意味着这个人正处在压力很大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又做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他要排除一切因素,弄明白“孤独”这一个因素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所以,他把实验参与者分成了两组,而且对他们都进行了催眠。催眠之后,他让第一组回忆他们生活中感到非常孤独的时刻,而让第二组回忆他们跟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刻。结果非常明显:第一组人马上变得更加抑郁了。
就算是这样,他还是担心实验室的条件太不自然了,他想到人们的实际生活里看一下。于是进行了第三个实验。
他来到了芝加哥郊外的库克镇,长期跟踪调查229名年龄在50多岁到70多岁的美国老人,这些老人有男有女,有白人、黑人和拉丁族裔的人。跟踪了5年之后,他发现不少老人会先感到孤独,然后感到抑郁。
约翰·卡奇奥波说,这些实验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孤独并不是抑郁的结果,而是抑郁的原因。简单地说,你越缺少社交,你就会越抑郁,抑郁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抑郁症。
第三种失去的东西:正确的价值观。
这一点其实说的是,你越看重物质追求,就越容易抑郁。这虽然听上去有点像喊口号,但是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个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Tim Kasser)曾经对这个问题反复进行过研究。他先是调查了300多名学生,又评估了140名18岁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又到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调查了那里的100名居民,还对200个人进行了一项长期的跟踪研究。
△ 蒂姆·卡瑟
最后,所有的调查和研究都显示:人们越是看重物质,越是为了物质目标而奋斗,越容易焦虑和抑郁。
后来,别的科学家在英国、丹麦、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拿画画给你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画画的时候觉得开心,想要去画画,这叫做“内在目标”;如果你想要成为有名的画家,画画卖钱,这叫“外在目标”。
当你追求内在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连自己都忘了,更不会在乎别人对你怎么看,这时候你就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如果你追求外在目标,不断地关注能拥有多少物质,你就会特别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一旦你开始在意别人怎么看你,就会让自己产生压力,导致焦虑,长此以往就会抑郁。
但是现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在宣扬一种物质至上的观念,提倡一种“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买买买”,你能买来名车名包名表,就是幸福。
对这种价值观,作者给了一个比喻,叫做“垃圾价值观”。作者说,就像“垃圾食品”一样,这种价值观味道不错,但是没有营养,时间长了还会损害你的身体。
第四种东西:美好的童年。
美国加州凯撒医疗中心预防医学科有两个医生,一个叫文森特·费利蒂(Vincent Felitti),另一个叫罗伯特·安达(Robert Anda),他们共同研究出了一种测试方法,叫做“不良童年经历研究”。
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资助下,他们对17000名申请医保的人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他们把童年创伤分成了10种类型。比如,被父母忽视算是一种类型,被性虐待算是另一种类型。
结果发现,小时候经历的每一种创伤经历,成年后都会让人更容易变抑郁。小时候受到的创伤越大,患抑郁症、焦虑症或自杀的风险也就越大。
如果一个人同时经历过六种创伤性事件,那他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几率,是那些没有童年创伤的人的5倍。如果经历过七种创伤事件,那这个人成年后自杀的可能性,就会比别人高出3倍。
当他们把结果展示给其他科学家看的时候,别人都表示怀疑,甚至连资助这项研究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也不相信。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别的科学家重复了这项研究,结果发现每次的结果都差不多。
所以说,童年创伤的确会直接导致人在长大之后变得抑郁。
第五种失去的东西:地位和尊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内分泌学家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曾经对非洲肯尼亚的狒狒,做过一项研究。他主要研究的是雄性狒狒体内激素情况。
△ 罗伯特·萨波斯基
他发现,在两种情况之下,雄性狒狒受到的压力最大:一种是它们在狒狒群里的地位非常低的时候;另外一种是它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的时候。
在这两种情况下,雄性狒狒的大脑、脑垂体和肾上腺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最关键的是,这些内分泌变化,跟得了抑郁症的人非常相似。
所以,萨波斯基得出一个结论:抑郁症其实是人类对自己在群体里地位的一种反应。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用猴子做实验得出的结论,用在人身上不太靠谱。但英国有两位专家对人类社会做了研究之后发现,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还真和抑郁症有关系。
△ 两位英国专家把有关社会平等和抑郁症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
这两位专家把视野扩大到了国家层面,研究了社会平等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美国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社会中,人们会有更多的精神痛苦;而在挪威这样高度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痛苦就很少。
换句话说,社会越不平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精神疾病就越普遍。这就是因为在一个高度不平等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地位都是“朝不保夕”的。
比如说,今天你是个有钱人,但是五年后你不一定还是有钱人,十年后就更别提了。这样,每个人时刻都要考虑自己的地位,一旦你感觉失去了地位,或者别人对你不尊重了,你就会感到抑郁。
而且,在高度不平等的社会里,如果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很容易看不到翻身的希望,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日子过得“没有盼头”了。
这其实也就是作者说的,人们失去的第六种东西,值得期待的未来。
一个人产生了这种感觉,那他就会觉得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这比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工作更严重,直接会让人丧失生活的意义。
没有意义的生活下去,一个人能不抑郁吗?
人们失去的第七种东西:大自然。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里也讲过,别看你们家小区里的花草树木不起眼,其实它们非常重要。仅仅是看一眼绿色植物,都能让人的血压下降。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科学家也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们花了三年时间,跟踪调查了5000多户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发现,哪怕同样是穷人,哪怕同样住在贫民区,只要你住的地方有绿地,有花草树木,那你承受的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也更不容易得抑郁症。
第八种和第九种影响因素:基因和大脑。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刚才我们说的7种东西,都是社会层面的,只有这两个才是生理原因。而且作者还特意把这两个原因排在了最后,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发现,有个别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抑郁,的确是基因和大脑的一些部位出现了问题,但是对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很多双胞胎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只有少数一部分是遗传的,而且就算是遗传的,后天也可以改变。
到这儿,人们之所以会得抑郁症的9种原因就说完了。作者认为: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和这些的联系,那就可以从根源上避免和摆脱抑郁症。
不过首先我们要排除基因、大脑这两项,因为这两项不是我们人为可以控制的。剩下的7种东西,我们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基本都跟我们生活中的三个方面有关。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的工作。其实上面说的工作的意义、地位尊严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三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用正确的工作方式来获得。第二个方面,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上面说的他人的联系和大自然这两种东西,就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的。第三个方面,是我们的心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把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意义,心里仍然有童年创伤留下的阴影,那就会很容易抑郁。
所以,只要我们处理好这三个方面,把作者说的“失去的联系”给重新找回来,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抑郁这个问题了。
作者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就不再相信以前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环境,调整自己以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并且通过冥想等方法释放自己的童年创伤等方法,让自己的抑郁症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最后,我把作者在书里写的一段原话送给你:“你不是一台零件破损的机器,你是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动物。你需要一个社区,你需要有意义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工作,你需要大自然,你需要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你需要把自己从过去释放出来,你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未来。你需要把自己连接到所有这些东西上面。你可以倾听内心发出的信号,去做那些能真正满足你需求的事情。”
如果今天的内容让你有所收获,对你有所触动,也请你动动手指,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远离抑郁和焦虑的阴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阳光。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原文未标注作者,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号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本号部分推送文章、图片可能未能事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15542599687。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