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不听周云蓬
躺在床上打开了网易云。从郭德纲的相声跳到了周云蓬。
是一首《盲人影院》。
情绪、碎片和画面,地名、感情和金斯堡的诗《嚎叫》,成长经历和叙事这些的杂糅构成了多少脱俗的民谣,不提吉他声和嘶哑男声,那是民谣的标配了。
什么时候开始听民谣的呢。大概是在山大读书时候,窝在有岁数的老宿舍,睡铁架子床,听各种人文社科的讲座,看文艺的小众的(或许也并不小众)电影,讨论文化现象、当代文学,当然听民谣,罗大佑李宗盛,左小和万能青年旅店,万晓利,还有周云蓬。
《蝴蝶效应》里日记本或者录像带是穿越时间的索引媒介,但是现实中音乐更是。一段时间的音乐与经历与心境紧密相连,像骨肉,也像潮湿的雨水与纸张,几乎是本能上的,不需要酝酿的直感通感。
周云蓬的歌是潮湿的,有诗人的心和盲人的泪,对于我更有干枯的水泥河道上的小桥,七教,食堂里的油炸蚕蛹。
深夜听周云蓬,像要背起双肩包去上听力课,像要在食堂里吃早餐。
像泛泛而谈。
情绪的潮落,还是不听算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