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
《孔孟思想的核心在于″教人做官″论》陈再明23.4.15
新近为了选编《四书语录》,把孔孟思想的代表作《大学》、《中庯》、《论语》与《孟子》四本经典,重温了一遍。果然,应了孔夫子所言:″温故知新″,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四书》这本儒家的哲学思想巨作,原来是教人如何″做官″的一本典型的″做官教科书″。难怪,孔孟思想会为历朝历代的朝廷奉为圭臬,作为选拔政府官员的科举考试的选本,因为″策论″都在这本《四书》上命题。
为了证明孔孟思想,专在″教人做官″的道理,首先从他教人如何从″修身″到″平天下″的过程,便可瞭然。儒家主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不是在教人"做官″的基本条件(修身齐家)与最后目标(治国平天下)吗?并且,他又強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入。″,也就是告诉你,千万别在″危险国家或混乱国家的政府里做官。进而,他更补充三句话:(一)″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 (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退隐)。″ (三)″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孔孟思想的″做官之道″,有几項规则,要求想做官的人必须严守。其一,″学而优则仕″。其二,″为政不难,不得罪巨室″。其三,″不患无位(官位),患所以立(本领)″。其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五,″用之(用我)则行,舍之(不用我)则藏(呆在家里)"。其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七,″名不正,则言不顺″。做官最讲求名份,副级便以″副″称之,不得与正级混称,否则叫起来便混淆视听了。例如″副市长″,便不能叫"市长",可是在当下却都叫副市长为″市长″,这就″言不顺″了。
孔子的子弟们,最喜欢向他们的老师″问政",这在《论语》中到处可见。孔夫子便会回答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遵从我们的意見去做,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子弟们又再次″问政″,孔夫子便直接了当地回答说:"近者悦,远者来。″ 也就是说,你的政绩能够做到让远近的老百姓都点赞,那就是你"为政"成功了。
孔孟思想的检验″做官之道″,也有他们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换句话说:″見其体而知其政。″ 观察他在"邦有道″时,能否″危言危行″(直言直行)?"邦无道"时,能否"危行言孙″(言语谨慎)?因为孔子最最明白,做官的人要″为人民服务″,因为"治人者食于人",是人民(老百姓)在养着做官的人,你能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吗?知乎此,也就明白″孔孟思想的核心在于'教人做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