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裴欧Eric Pillot镜头下的“文化建筑”
选择写埃里克·裴欧Eric Pillot,是因为最近上海影像摄影展有他的作品参展,刚巧抖音有助推,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动物园主题的摄影作品,和几年前,自己去动物园时的真实感受不谋而合。

关于埃里克·裴欧Eric Pillot,法国艺术家,1968年生人,长期在巴黎工作。《此处》(in si tu)是一系列非常惊艳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他走遍欧洲和美国的动物园,拍摄被饲养在那里的野生动物。因为照片给人观感有时候是美妙的,所以也有人解读这样的作品很像童话世界。不过,Eric其实是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关于时间、自然与人为再造之间关系的艺术家。

所以,与其说是绝妙的童话世界,这些动物园里的《此处》更像是人造景观与动物本身的一场对话,反而给人更讽刺和悲凉的视觉冲击。野生动物本身也更像是为人类观赏的“文化建筑”。也许在色彩、构图上这些作品呈现出和谐之美,但内核精神是如此残忍和冲突不断。

前些日子去过北京的动物园,虽然历史悠久,承载了很多代人们的回忆和童年,也知道饲养员们都在精心呵护这些野生动物。但是其实你还是会看到展览馆里暴躁的大象,被关在小小的展馆里,循环踱步;还是遇见了犀牛,他们不是孟京辉戏剧里恋爱的犀牛,而是歪倒在地上,眼神流露出绝望的犀牛;还是看到了老虎、狮子、金钱豹,它们懒洋洋的,就像家里养的大猫。


它们的背景墙体都是那样的相似和充满愿景,尽管这些都是在巨型猛兽等比来看过分狭小的空间里。只是Eric的作品,说出了更多我这个普通人没有讲出来的感受。他真的通过镜头记录和表达出来。

埃里克·裴欧的《隔墙》(Parois)系列,同样以时间为一个基础元素,展开探讨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墙体本身作为一个不变的载体,它的物理属性因为自然和人为因素发生着改变。墙壁表面被人为绘制、擦除,充满污渍、斑痕,有的地方甚至受损、充满裂痕,让人联想到托姆布雷那些潦草的铅笔画。

可是Eric用摄影和绘画的结合,以一种近似抽象表现主义的方式,让色彩消解了透视带给人们的景深感,反而让作品充满细节和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纯粹而流动的空间。作品中人类的缺席,恰巧更加凸显了这些残缺的存在。形成一种潜在的、矛盾的、诗意化的境界。

此外,受到纯粹摄影的影响(Straight photography),隔墙系列采用了正面拍摄的方式,有着清晰、无漏光、无变形的特点。照片影像也更真实清晰,影调丰富而层次分明。

这系列作品调和了平面和空间的深度,没有布景和修饰,放弃透视。直观的第一视角取景。墙面和地面组成空间的扁平化(有没有最近流行的“家徒四壁”装修风即视感?)。这种处理方式也被运用在《此处》系列中。

隔墙是时间的遗迹、自然的作品也是人文的印迹。如果说Eric的《地平线》系列是把时间悬浮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一眼万年,那隔墙就是把时间镶嵌在残羹断壁中的流年光影。
作品欣赏:















喜欢记得给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