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笔记整理
序言:
黑格尔:
正确规定了上述各个体系的一般特点,但是:
一方面由于他的哲学史的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方面,思辨的东西妨碍他对希腊精神的认识。
普鲁塔克:
把哲学带上宗教法庭的立场是如何地错误。
con:
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那么
哲学的自白——“痛恨所有的神”;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
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一、论文的对象
1、a、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平淡的结局”。——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极盛之后,接着就衰落了。
b、对死亡的形态也应相对生命的形态那样,在固有的特殊性中加以考察。
c、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目的:研究的是它们同更古老的希腊哲学的联系。
2、a、希腊哲学是以两类折衷主义为终结的:其中一类是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另一类统称为亚历山大里亚的思辨
b、出现了一些新的体系:在物理学方面转向自然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转向苏格拉底学派
c、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的体系,仿佛都可以在往昔找到它们现成的基础
选择这一主题不是一个最便当的出发点:
a、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旧偏见,即把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等同起来,以致把伊壁鸠鲁所作的修改看作只是一些随心所欲的臆造。
b、就具体情况来说,我又不得不去研究一些看起来好像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c、在细微之处可以证实的东西,当各种情况在更大范围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更容易加以说明了。
二、对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判断
指责伊壁鸠鲁:
斯多亚派的波西多尼乌斯、尼古拉和索蒂昂;学院派的科塔;西塞罗——把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的学说和亚里斯提卜关于快乐的学说冒充为他自己的学说。
普卢塔克——“伊壁鸠鲁从整个希腊哲学里吸收的是错误的东西,而对其中正确的东西他并不理解。”
克莱门斯
莱布尼茨
三、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产生的困难
两者之间存在同一性:
原子和虚空这两个本原无可争辩地是相同的。只是在个别的规定中,任意的、因而是非本质的差别看来才占统治地位。
但留下一个矛盾:
面对同一领域,采用同一方法;但是,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
具体表现在:
A、主观与客观、真实性
德谟克利特
a、德谟克利特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判断看来很难弄清楚。(eg亚里士多德)
b、这种怀疑主义的、不确定的和内部自相矛盾的观点,在他规定原子和感性的现象世界的相互关系的方式中不过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con:一方面,感性现象不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主观的假象。另一方面,感性现象是唯一真实的客体,并且“感性知觉”就是“理性”,而这种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着的、不稳定的,它是现象。——》并没有能摆脱二律背反,它存在于主观世界。
伊壁鸠鲁:
哲人对事物采取独断主义的态度,而不采取怀疑主义的态度。“一切感官都是真实东西的报道者。”即把感性世界变成客观现象。
con:对伊壁鸠鲁来说感性知觉是标准,客观现象又符合于感性知觉
B、科学活动和实践
德谟克利特
a、原则始终是没有现实性和处于存在之外的;感性知觉的世界是实在的和富有内容的世界。
b、这个世界虽然是主观的假象,但正因为如此,它才脱离原则而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的现实性;同时作为唯一实在的客体,它本身具有价值和意义。
c、对真实的即哲学的知识的不满足。进行经验的观察。投入实证知识的怀抱。
伊壁鸠鲁
a、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b、伊壁鸠鲁却轻视实证科学,因为按照他的意见,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
C、思想同存在的关系,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反思形式。
德谟克利特:
a、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
伊壁鸠鲁
a、“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事,但是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种必然性。通向自由的道路到处都敞开着,这种道路很多,它们是便捷易行的。因此,我们感谢上帝,因为在生活中谁也不会被束缚住。控制住必然性本身倒是许可的。”
D、对具体的物理现象的解释(对偶然性的解释)
德谟克利特
a、在有限的自然里,必然性表现为相对的必然性,表现为决定论。
b、相对的必然性只能从实在的可能性中推演出来,这就是说,存在着一系列的条件、原因、根据等等,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它们作为中介的。
c、实在的可能性是相对必然性的展现。
伊壁鸠鲁
a、偶然是一种只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则正是实在的可能性的反面。
b、实在的可能性就像知性那样被限制在严格的限度里;
而抽象的可能性却像幻想那样是没有限制的。
c、实在的可能性力求证明它的客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而抽象的可能性涉及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而是作出说明的主体。
d、伊壁鸠鲁甚至对那种从实在的可能性出发的、为理智所规定的、因而带有片面性的解释方法,也加以驳斥。
e、伊壁鸠鲁承认,他的解释方法的目的在于求得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而不在于对自然的认识本身。

第二部分 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具体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1、
a、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
(1)直线式的下落
(2)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与德谟克利特保持不同)
(3)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
b、反驳偏斜
(1)西塞罗:
[1]原子偏斜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这一切都是幼稚的虚构,伊壁鸠鲁甚至没有达到他所要达到的目的。
[2]原子运动是被规定的,必然的。
(2)皮埃尔·培尔:
伊壁鸠鲁臆造原子偏斜的动机:偏离直线——》自由;解释世界的产生
c、马克思:绍巴赫错误的理解的西塞罗:
(1)绍认为西的:互相排斥而获得了另一种运动;由偶然原因,而且是向来就起作用的偶然原因产生的一种倾斜的运动
(2)马克思:
[1]西塞罗认为倾斜方向是排斥的根据
[2]西塞罗指责伊壁鸠鲁没有提到偶然原因
so[3]同时把排斥和偶然原因都看作是倾斜方向的根据,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西塞罗说的至多只是排斥的偶然原因,而不是倾斜方向的偶然原因。
d、马克思:西塞罗和培尔的显著特点:他们质疑伊壁鸠鲁提到偏斜的动机。
但是:
(1)如果原子没有偏斜就不会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来论证自由就是多余的——因为:只有在原子的互相碰撞是决定论的和强制的时候,才开始有自由这个对立面。
(2)另一方面:如果原子没有偏斜就互相碰撞,那么用偏斜来论证排斥就是多余的。
(3)综上:他们把原子偏离直线的原因理解得太表面化和太无内在联系了(或把伊壁鸠鲁提到偏斜的目的想的太表面化)
2、偏斜本身
a、 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直线中被扬弃。———》每一个物体,就它处在下落运动中来看,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没有独立性)(丧失个别性)——》无论就单子或原子来说,因为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中,所以,它们两者都不存在,而是消失在直线中。
(1)这种(扬弃与被扬弃的)运动和它特有的质完全没有关系
(2)(有其坚实性的)原子就是抽象空间(虚空)的直接否定
(3)原子如何达到坚实性(强度)?答:否定空间的整个范围,而这种原则在现实自然界中就是时间
(4)如果不赞同(3),即不赞同否定空间。那么从空间角度看:
[1]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原子就纯粹是由空间来规定的了——》原子就会被赋予一个相对的定在and原子的存在就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
[2]但是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一个环节便是纯粹的形式,即对一切相对性的否定,对与另一定在的任何关系的否定。(增引出的一个概念)
[3]它们(即[1]和[2])虽然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两者都包含在原子概念中。
[4]基于[3]的情况,伊壁鸠鲁如何能够实现原子的纯粹形式规定(把每一个被另一个定在所规定的定在都加以否定的纯粹个别性概念)?
[5]由于伊壁鸠鲁是在直接存在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所以一切规定都是直接的——》对立的规定就被当作直接现实性而互相对立起来。
[6]但是,同原子相对立的相对的存在,即原子应该给予否定的定在,就是直线。对直线的直接否定是另一种运动。
So,即使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也是脱离直线的偏斜
(5)总结:
[1]原子是纯粹独立的物体。它们也像天体一样,不是按直线而是按斜线运动.
[2]根据(4)[1]——》原子的物质性;根据(4)[5][6]——》原子的形式规定
[3]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
3、但依然存在指责:
a、
(1)西塞罗
[1]如果一切原子都作偏斜运动,那么原子就永远不会结合;
[2]或者一些原子作偏斜运动,而另一些原子则作直线运动——这就等于我们必须事先给原子指出一定的位置,即哪些原子作直线运动,哪些原子作偏斜运动。
[3]按照伊壁鸠鲁,似乎发生原子偏斜是没有原因的。
(2)马克思:这种指责是有道理的。
[1]因为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两个环节是直接不同的运动,因而也就必须属于不同的个体(这不合逻辑,却也合逻辑)
[2]所以伊壁鸠鲁:竭力把偏斜尽可能地说成是非感性的。
表现为:是“既不在确定的地点,也不在确定的时间”发生的;它发生在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里。
[3]反驳西塞罗的[3]:偏斜是超出决定论的;原子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没有完成(即原子本身既然作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它本身的原因需要得到阐释)
b、
(1)培尔:依据奥古斯丁
[1]想出了一个偏斜来代替这个精神的原则
(2)马克思:
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c、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偏斜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

4、
a、抽象个别性只有把对立的定在抽象化,才能实现它的概念
或:观念化,克服这种定在,只有普遍性才有可能做到。
b、表现为: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
c、
(1)原子论方面
原子由于脱离直线,偏离直线,从而从自己的相对存在中,即从直线中解放出来
(2)伦理学
行为的目的就是脱离、离开痛苦和困惑,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
(3)神学
[1]抽象个别性以其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总体性)表现出来的地方,被摆脱的定在就是全部定在
[2]人们嘲笑伊壁鸠鲁描写的神:没有现实;处于幸福的宁静之中,对外界漠视
[3]但这种神正是希腊艺术塑造的众神。理论上的宁静正是希腊众神性格上的主要因素。
(整个伊壁鸠鲁哲学在抽象的个别性概念,即独立性和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应该在它的存在中予以表述的地方,到处都脱离了限制性的定在。)
5、从原子偏斜中产生的结论:
a、三种运动
【运动1】原子脱离并且远离了与它相对立的定在。(原子否定一切这样的运动和关系,在这些运动和关系中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定在为另一定在所规定。)
【运动2】与原子发生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样是一个原子and由于原子本身是直接地被规定的,所以就是众多的原子。——》这种偏斜中所包含的东西——即原子对同他物的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以肯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运动3】如果原子不是经常发生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冲击,原子的碰撞,因而世界永远也不会创造出来。
b、解释【运动3】
因为:
(1)因为原子本身就是它们的唯一客体,只能自己和自己发生关系;只能自己和自己相撞
(2)当它们和他物发生关系时,每一个相对存在被否定;这种相对存在=直线下落运动
所以:原子只是由于偏离直线才相撞。
c、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同他物(它本身)发生关系时,才按照其概念得到实现。
(1)一个人只有同另外一个个别的人发生关系时,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
(2)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的现实客体,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相对定在。(欲望和纯粹自然的力量)
(3)自我意识的形式:排斥
[1]排斥同把自己看作是直接存在的东西、抽象个别的东西的自我意识相适应
[2]在排斥中,原子概念实现了;——》原子是抽象的形式
[3]原子的对立面也实现了;(——》原子与别的原子发生关系)——》从对立面看,原子是抽象的物质
【如果我同我自己发生关系,就像同直接的他物发生关系一样,那么我的这种关系就是物质的关系。(或最极端的外在性)】
[4] 基于[2][3]: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落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
d、德谟克利特把原子概念的实现的东西变成强制的运动、盲目必然性的行为。
马克思:只注意到物质,没注意到观念。(因为按照观念来说,排斥中的一切同他物的关系被覆顶,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e、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所以,伊壁鸠鲁最先理解了排斥的本质,虽然是在感性形式中,而德谟克利特则只认识到它的物质存在。
第二章 原子的质
1、原子具有特性vs任何特性都是变化的,而原子却是不变的。
马克思:仍然是必然的结论
a、因为:
(1)被感性空间分离开来的互相排斥的众多原子彼此之间,它们与自己的纯本质必定是直接不同的,就是说,它们必定具有质。
(2)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化了的、与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
b、所以:
在他设定原子有某种特性并由此得出原子的物质本性的结论时,他同时也设定了一些对立的规定,
这些规定又在这种特性本身的范围内把它否定了,并且反过来又肯定了原子概念。
因此,他把所有特性都规定成相互矛盾的。
c、德谟克利特:从质同具体本性的关系来说明质。——》质只是说明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原子概念和质没有关系
马克思:没有从原子本身考察特性,也没有把包含在特性中的概念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客观化
2、如何证明德谟克利特没有?
a、材料来源:
(1)《论哲学家的见解》:伊壁鸠鲁——体积形状重力;德谟克利特——体积形状
(2)欧赛比乌斯《福音质准备》
(3)西姆普利齐乌斯;费罗伯努斯
(4)亚里士多德:反对(1)(2)(3);德谟克利特提到了重力
(5)李特尔:支持亚
b、马克思认为:
(1)引用亚里士多德——》重力没有作为原子的特性被提到;那些物质微粒的特殊形式是根据对空间的考察外在地得到的
(2)德只是从现象世界的差别得出结论,而非原子本身
(3)德没有提出重力作为原子特性。对体积也不感兴趣——》只有外形让德感兴趣,因为除了外形的差别,,形状位置次序再也不包含任何东西。
3、伊壁鸠鲁的规定:
a、原子有体积。
另一方面,体积也被否定了。
原子之间只有一些体积上的变化。
b、形状。
这一规定也同原子概念相矛盾,并且必须设定它的对立面。
(1)抽象的个别性就是抽象的自身等同,因而是没有形状的。
——》原子形状的差别是无法确定的;
(2)但差别不是绝对无限的,使原子互相区别开来的形状的数量是确定的和有限的
(3)结合(1)(2)。不同的形状没有原子那么多。
德谟克利特:无限多形状——》无限多差别——》存在无限大的原子(——》拉尔修:每一类形状相同的原子的数量是绝对无限的。因为卢克莱修:“物质的总量是无限的”)——》天地间有无限多个具有同一形状的原子,这样一来,形状的规定显然又被否定了,因为一个形状如果不再与他物相区别,就不是形状了。
c、重力。
(1)因为:在重心里物质具有构成原子主要规定之一的观念上的个别性。
所以:原子一旦被转移到表象的领域内,它们必定具有重力。
(2)但是,重力也直接同原子概念相矛盾
[1]重力作为处于物质自身之外的观念上的点的物质个别性;
[2]而原子本身就是这种个别性,它像重心一样,被想象为个别的存在
[3]所以,重力只是作为不同的重量而存在,原子本身是实体性的重心
[4]应用到具体东西:地球没有一切事物所趋向的中心,也不存在住在相对的两个半球上的对者
(3)因为只有原子才有重力(——》根据拉尔修、卢克莱修的观点:在虚空中不管重量大小速度都是一样的——》if以对虚空的关系设想原子,so重量的规定就消失了——》所以不管原子在质量和形状上如何不同,都以同样的速度在虚空的空间中运动。)——》伊壁鸠鲁只在排斥和因排斥而产生的组合方面应用重力,这使得他有理由认为,只是原子的聚集才有重力。
d、意义:
对原子的特性的考察得出的结果同对偏斜的考察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即伊壁鸠鲁把原子概念中本质和存在的矛盾客观化了,因而提供了原子论科学。
而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则本身却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坚持了物质的方面,并提出了一些经验所需要的假设。
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1、
a、绍巴赫:
(1)伊壁鸠鲁区分了本原和元素。
[1]本原:通过理智可以认识的原子——不占空间;不可分
[2]元素:被赋予原子重力、体积形状;从前一种原子中产生的,但又被看作物体的基本粒子。
(2)绍巴赫的引证:伊壁鸠鲁认为宇宙是物体和不可触摸的本质,或者认为存在着不可分的元素。
(3)伊壁鸠鲁说,原初的东西是简单的;而由他们所组成的复合体全都具有重力
b、马克思: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所谈到的是第二类的原子。
(1)“宇宙”和“不可分的元素”的差别——》“物体”和“不可分元素”的差别——》物体就意味着“本原”(马克思:完全不可设想)
(2)“物体”是指与虚空相对立的有形体的东西——》虚空是“无形体的东西”。——》物体在这一概念里既包括原子又包括复合的物体
(在物体中,有一些是复合体,另外一些则是构成这些复合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可分的和不可改变的……因此,本原必然是不可分的有形体的实体。)
(3)所以,伊壁鸠鲁谈的首先是与虚空不同的一般有形体的东西,其次是特殊有形体的东西,即原子。
(4)绍巴赫只是提到重力是区别不可分本原和不可分元素的标志。而前面已经表达过了:重力只有在原子的排斥和聚集方面才得到应用。
c、所以:
无论是直接设想不可分的元素还是从不可分的本原到不可分的元素的过渡都是困难的
二者是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规定
2、说明两个规定
a、在伊壁鸠鲁那里,
(1)一个概念的不同规定被看作不同的独立的存在。(所以把原子看作他的原则。)
(2)发展的每一环节立即就悄悄地转变成固定的、仿佛被虚空的空间从与整体的联系中分离开来的现实。
(3)每个规定都采取了孤立的个别性的形式。
b、案例:无限
(1)伊壁鸠鲁认为“无限”是一种特殊的自然
马克思:正是在“元素”被规定为固定的、作为基础的实体的地方,我们也发现,“无限”也变成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了。
(2)但根据伊壁鸠鲁:无限既不是特殊的实体,也不是存在于原子与虚空之外的某种东西。——》无限是虚空的偶然的规定
(3)so,无限有三种意义
[1]“无限”表示原子和虚空共同具有的一种质。——》表示宇宙的无限性
[2]无限性是指原子的众多——》与虚空相对立的不是一个原子,而是无限多的原子。
[3]“无限”又恰恰意味着它的对立面,即与在自身中被规定的和为它自己所限定的原子相对立的无边无际的虚空。
无限只不过是原子和虚空的一个规定,然而却被独立化为一个特殊的存在,甚至被作为特殊的自然而与那些原则并列,它表现着那些原则的规定性。
结合1 、2、:伊壁鸠鲁也许把原子变成元素,但是情况更有可能是:伊壁鸠鲁的学生把不同的规定变成不同的存在
所以:必须把个别环节的独立化归因于原子论意识的主观方法。
3、伊壁鸠鲁的贡献
a、把作为“本原”即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元素”即基础的原子区别开来
因为单个的原子具有了质——》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存在与本质、物质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单个的原子本身内——》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离,但同时又在它自己的结构中获得完成——》从具有质的原子的排斥及其与排斥相联系的聚集中,就产生出现象世界(本质世界—〉现象世界。)
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自己的最尖锐的实现。(绝对的形式现在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无定形的基质了)
b、
原子是自然界的实体,一切都由这种实体产生——》作为一种固定的东西的原子本身却始终是现象世界的基础。——》
(1)如果按照原子的纯粹概念来设想原子,它的存在就是虚空的空间,被毁灭了的自然;
(2)原子被假定为抽象个别的和完成的东西,就不能表现为那种多样性所具有的起观念化作用和统摄作用的力量——》一旦原子转入了现实界,它就下降为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作为充满多种多样关系的世界的承担者,永远只是以对世界毫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存在。
c、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因为定在使得它失掉自己的性质而成为物质的东西的一个元素)
(1)原子不会再现象领域显现
(2)不会进入进入现象领域时下降为物质的基础
(3)原子作为原子只存在于虚空之中。
d、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
(1)
伊壁鸠鲁在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把握矛盾并使之对象化,因而把成为现象基础的、作为“元素”的原子同存在于虚空中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区别开来。
德谟克利特则仅仅将其中的一个环节对象化。
(2)伊壁鸠鲁
只有具有质的原子才是完成的原子;现象世界只能从完成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背离的原子中产生——》只有那具有质的原子才成为“元素”,或者说,只有“不可分的元素”才具有质。
第四章 时间
1、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一致:
在原子里,物质作为纯粹的与自身的关系没有任何变易性和相对性+只有从物质中抽掉时间这个因素,物质才是永恒的和独立的——》时间必须从原子概念中,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
2、区别:
在规定(脱离了原子世界的)时间的方式方法上,在把时间归入什么地方的问题上
a、
(1)德:解释时间是为了取消时间
[1]时间对于体系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要性。
[2]把时间规定为永恒的东西。——》把产生和消灭,即时间性的东西,从原子中排除掉
(2)马:
[1]确实:独立性的理智提出了实体在时间中生成的问题。
[2]但当理智把实体当成时间性的东西时,它同时也就把时间变成实体性的东西了——》取消了时间概念(因为成为绝对时间的时间就不再是时间性的东西)。
[3](德)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的时间,被移置到进行哲学思考的主体的自我意识中,而与世界本身毫不相干了。
b、
(1)伊:
[1]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的时间,就成为现象的绝对形式。(时间被规定为偶性的偶性=作为自身反映的变化,是作为变换的变换)
[2]组合是具体自然界的被动形势,时间是具体自然界的主动形式。
if根据组合的定在考察组合,so原子在组合背后,存在虚空想象中
if根据原子概念考察原子,so组合完全不存在or存在于主观表象(因为原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关系)
[3]时间(有限事物的变换——》现实的形式)——》这种现实的形式把现象同本质分离开来,把现象设定为现象,并且使现象作为现象返回到本质中。
[4]
组合——表示的只是原子的物质性以及由原子产生的自然界的物质性
时间——时间在现象世界中的地位,正如原子概念在本质世界中的地位一样,也就是说,时间是把一切确定的定在加以抽象、消灭并使之返回到自为存在之中。
(2)结论
[1]伊壁鸠鲁把物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看成是现象自然界的性质,于是这个自然界就成了本质自然界即原子的映象。
[2]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
(德谟克利特那里,现象没有自在地表明自身,是一种与本质有区别的东西——》本质与现象完全混淆了)
[3]组合对现象的本质基础采取漠不关心的和物质的态度;时间是永恒地吞噬着现象、并给它打上依赖性与非本质性烙印的本质之火。
[4]时间是作为变换的变换,是现象的自身反映——》现象自然界-客观的,感性知觉-具体自然的实在标准,虽然原子这个自然的基础只有靠理性才能观察到。
即:时间是感性知觉的抽象形式
[5]把时间规定为自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着的)自然的必然性。
表现为:变易性作为变易性,感性世界的变换作为变换,这种(形成的时间概念的)现象的自身反映,都在被意识到的感性里有其单独存在。
[6](每单个/每个特殊的)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的存在着的自身反映。
3、用例子予以证明:感官与时间的联系
a、给希罗多德的信:当被感官所感知的物体的偶性被设想为偶性时,就产生了时间。所以:
(1)感性知觉是时间的源泉和时间本身
(2)应把握直接的明显性本身,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觉就是时间本身,不可能超出时间的界限
b、卢克莱修、恩披里柯和斯托贝:偶性的偶性,自身反映的变化被规定为时间。——》偶性在感性知觉中的反映以及偶性的自身反映被设定为同一个东西。
c、德谟克利特(反例):
(1)伊壁鸠鲁:
人的感性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犹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燃烧起来形成现象之光。(必然的结果)
(2)德谟克利特:现象只是主观的东西
d、正是由于物体显现在感官面前,物体(本身)便消失了。——》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被设定为事物本身的同一个东西。
4、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一样,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
所以,感官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理性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一样。
第五章 天象
1、
a、德谟克利特
没有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也没有同原子学说发生较为确定的内在联系。
b、伊壁鸠鲁:反对整个希腊民族的观点。
(1)天象:天体和与天体相联系的过程
(2)与希腊哲学家相对立:希腊哲学家在天体(天体系统是现实理性的最初的、朴素的和为自然所规定的存在)中崇拜的是他们自己的精神。(如阿那克萨格拉、色诺芬尼、柏拉图。。。)
c、(b的展开)具体表现:
(1)肯定亚里士多德:为了引起群众信仰,有利于法律和生活的东西而披上神话的外衣。
(2)人的心灵的最大迷乱起源于人们把天体看作是有福祉的和不可毁灭的:
[1]人具有同这些天体相对立的愿望和行为。
[2]行动的发生大半与需要有关——》所以天象不是由不可毁灭的存在物在支配它们
(3)责备那些认为人需要天的人;并且他认为支撑着天的那个阿特拉斯本身就是人的愚昧和迷信造成的。愚昧和迷信也就是狄坦神族。
2、伊壁鸠鲁对皮托科勒斯的信:天体+伦理学
a、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
所以认识天象的幸福感只是基于研究最主要的事物的原因。(因为天体运动并不包含有关于幸福的论断)
b、关于天象的理论的特殊区别
(1)天象的产生不能归结于一个简单的原因,有一个以上的、同现象相符合的本质范畴。
(2)必须紧紧抓住现象,抓住感性知觉——》从现象出发进而推断出不可见的东西——》神话才会被排除
因此,必须应用类比。这样就可以对天象以及其他经常发生并使其他人特别感到震惊的事物的根据作出说明,从而消除恐惧,使得意识平静。
即解释的多样性同时就会取消客体的统一性。
(3)天象中一切都必须用多种多样的、数量不确定的许多理由来解释。
(伊壁鸠鲁愤怒地、措辞激烈地驳斥对立的意见说,那些坚持一种解释方式而排斥其他一切解释方式的人,那些在天象中只承认统一的、因而是永恒的和神性的东西的人,正在陷入虚妄的解说和占星术士的毫无创见的戏法之中)
因为天体的永恒性会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论就是,它们并不是永恒的。
c、如何解释伊壁鸠鲁这么去思考?
(1)当天体被说成是原子的偶然复合,天体发生的过程被说成是这些原子的偶然运动时——》天体永恒性就被否定了。
(2)更难于理解的二律背反:
[1]原子:独立性、个别性形式的物质。(想象中的重力)—— 天体(重力的最高现实性/现实的原子)
[2]所以从天体中看到他的原则的最高存在;但是伊壁鸠鲁的意图是要让天体降到地上的非永恒性中。
(3)进入到最深刻的认识:
[1]天体消除了本质和存在、形式和物质的矛盾:物质把形式纳入自身之中,普遍性把个别性纳入自身之内。——》不再是对抽象自我意识的肯定。
为什么呢?
[2]因为
自我意识本身:在物质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在矛盾中,自我意识感觉到它的本性对象化)
而:
物质同形式和解并成为独立的东西——》个别的自我意识脱离这个独立的东西并敌视物质
或:
物质把个别性、形式纳入自身之中,物质就不再是抽象的个别性,成为具体的个别性、普遍性了。——》它自然会(用物质形式)和抽象的自我意识相敌对
[3]根据2,反过来说,自我意识也会反对天象,摆脱物质的外壳,力求按照抽象的可能性所做的解释消灭独立的自然的现实性。
[4]反对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解释
(4)
只要作为原子和现象的自然表示的是个别的自我意识和它的矛盾,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就只能以物质自身的形式出现;
相反,当主观性成为独立的东西时,自我意识就在自身中反映自身,以它特有的形态作为独立的形式同物质相对立。
3、
在关于天象的理论中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凡是消灭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
天体扰乱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扰乱它与自身的同一,因为天体是存在着的普遍性,因为在天体中自然已经独立了。
伊壁鸠鲁的哲学原则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但是如果把只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绝对原则,那么又会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必须认识到: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识本身具有一种在事物自身中肯定自己的欲望:在事物中得到肯定,就只有同时否定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