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读书,俗语
有时候担心自己读书读傻了,变成别人眼里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反面教材,因为花了好多时间读书,读完了不多久就忘了七七八八,花了大量的时间弄清楚书里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概念,但合上书很快就忘了,那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俗话说,人学一件事,在一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到中间就会变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精通了所学,就又会变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句话从小到大在听,但随着经验的增加,才开始意识到一些俗语的深刻含义。
读书也有这个效果。忘记从哪听到的,常识并不是常识,因为很多人连常识都没有,所以《常识》这本书才会成为经典。如果把读书看作是通向常识的路,书里的很多例子,很多故事,有很多其实是在教人常识的。所以还有另一句俗话,大概意思是,虽然你忘了你读的书,但你读的书已经像喝水一样滋养过你的身体和心灵了。我以前听这句话不通,忘了就是忘了,怎么还滋养了,忘了和没读有啥区别吗?现在才有些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忘了确实不等于没读,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同或者吸收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有很多是关乎常识的。在没读时,这个常识不一定是常识,只是以为理解实际上没理解的假常识,但是在读了书之后,才更具体地理解了这个常识,但是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读了和没读一样,会觉得说,呀,我知道这个常识,实际上读了和没读书,信任常识的程度是不同的,能够运用常识的能力也不同。所以,看起来像什么都忘了,但书的内容确实已经变成身心无形的一部分,让自己的认知更有力量,当认知力量足够强大后,自己的行动力和决策也会更有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不怎么读书也能过好一生呢?很可能因为有些人在生活中已经磨练出了很多常识的理解,经验赋予了抓住本质的能力。所以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有一定程度的可交换性质。
还有一句俗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时候一些老人的观点是陈旧的,但真理也可能是陈旧的,因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所以有时读书怀疑自己是不是读傻了,浪费了太多时间,错过了一些常识和经验能以一种最直接和简单的方式告诉自己的答案,导致在一些本来可以不必瞻前顾后的事情上瞻前顾后延误了做实际的事情,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如在一些人生大事上,顺其自然,很有可能自己想破脑袋吃大亏得出的结论就是俗语说的那些。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指的是不要盲目沉浸在书中,忘记了自己的自然天性,或者忘了顺着自然规律过日子。
可是还是不会否认读书的用处,因为人凭着经验生活,久而久之也会陷入狭隘的视角,读书作为补充,是一个不断让人重新发现狭隘常识之外的其他常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