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书 No. 20 经验包豪斯(一)

理解与享受
让我们来聊聊包豪斯。
如果使用德语「Bauhaus」搜索,你将得到的结果是离家最近的建材市场。这个词由「Bau」(建造),和「Haus」(房子)非常干燥地组合而成。它算是一个好词么?若从纯粹艺术性角度讲,并非如此,我们联想更多是建材市场,而不是综合的设计理念。如果放低视角,从更普遍的角度出发,我们却得到了实用的、功能的等更贴近大众生活的感受。
我觉得它是个好词,因为它非常成功和彻底的完成了它的使命,即潜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化作一团无形的概念空气,被吸收并理解,悄无声息环绕在我们的周围。

我们应该对包豪斯有自然且直观的理解,毕竟我们对此早有经验。而正因为太过自然,就如同看电影被剧透一般,我早在出发前,就能大致地勾勒出游历的轮廓。
当然我不会为此泄气,因为就个人经验来说,我忽然意识到,情绪和感情的触发,有时候需要理性的铺垫。浅显的例子是指弹吉他:通过清脆的节奏,温柔和华丽的曲调,人们可以感受到弹奏者在舞台上传递出了非常浓厚的感情,但实际上,当你去问这些弹奏者此刻正在想什么,答案绝对不会是爱情的喜悦,或失恋的悲伤等等充沛且抽象的情感。而是该小节的强弱如何,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转折和准备,等一系列非常严肃的知识。我们也许会因知道真相而感到扫兴,但冰冷的知识确实是一系列情感的前提准备。
回到旅行上,如果以过分纯真的心态出发,那一定的概率,会在以纯视觉和听觉的领域兜兜转转。它强调的不是五感上的直接震撼(可以震撼到一百年前的人,但现代人对此几乎无感),而是需要以知识做催化剂,将感受缓慢激发出来。
由此,我不得不在旅行前,多阅读些文章,多看看相关纪录片,为的就是获得它在历史时间线上的位置,从而真正去抓住,它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唯有如此,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那些习以为常的设计与结构,才会闪耀着跳跃出来,激活大脑中的神经,使我们在精神的领域,获得深刻且无与伦比的愉悦。
干燥的介绍
包豪斯诞生于魏玛,本身是一个设计学校。它主张艺术和工艺制造应相互结合。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的概念。后因政见等问题迁移至 Dessau,最后迫于Nazi压力被迫关闭。存续时间从 1919 到 1933 年,虽然寿命短暂,但正因为受到负面力量的压制,影响力却是极强的,最终得以广泛播散到全世界。
从慕尼黑出发,到达 Luther Wittenberg 站,再转乘火车 RB ,就能到达 Dessau 主火车站。它不在高铁的主干线上,同时当地地广人稀,因此自驾过去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主火车站很袖珍,它的地下通道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朝向市中心,一个朝向 Bauhaus 楼。
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会途径 Hochschule Anhalt (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校区。这所学校是一个应用类技术学校,虽然以工程学为主,但仍包涵设计专业。这部分由 Bauhaus 负责,算是传承了当年的治学。
包豪斯建筑,并不是指这座建筑本身,而是包含了教学楼以及附近『大师之家』(教授租住的样板房)的建筑群。
朝着市中心方向走,则能找到四四方方的 Bauhaus 博物馆。为了纪念包豪斯成立 100 周年,它开放于 2019 年。
Bauhausgebäude Dessau

我不知道如何用中文称呼这栋教学楼。如果还是直译,即『德绍的包豪斯建筑』,平平无奇,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风味。但转念一想,说不定毫无味道,也同样能是『一种味道』。
黑白灰构建出的外立面,交叠穿插的方形几何,安静的在那里沉睡。中间一条柏油马路,将它一分为二,中间则靠悬置的通道连通。正门是大红色的,与冷淡的外墙格格不入,冷落在了马路的一侧。正门门檐的右上角,『Bauhaus』的字样告诉我们,这是包豪斯楼。

它勾起了我很多的对建筑的印象。
比如被马路一分为二这点,让我想到了硕士读的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楼。每次我们要去上课或食堂,都要横穿一到马路,虽然车流不多,但间或停歇的琐碎,令人十分恼火。双推门的主入口,以及中间上行,两侧下行的楼梯,是回忆中高二的教学楼。而大片大片的透明玻璃,是我在咖啡店写作业时,一抬眼就能看到的景色。直至现在,我依旧喜欢类似的元素。
我当下的经验是如此理所应当,但这种经验的源泉却来自于前一百多年,每当想到这里,便肃然奇境。它化身成为我对建筑经验的基底和抽象,而这样的化身,也是理念基因能切实被传承和散播的具象化体现。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该体验,我想是『熟悉感』。不同于我们浸润在生活中,它更有力量和侵略性,主动向前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发生关系。
它强大的力量,并通过宗教式的伟大奇观展现,而是以顽固气雾的方式环绕在了生活的周围。它的显现,不在于我们注意到了它,而在于我们忽视了它。就像是我们向上凝望,以为那是苍穹,但从未发现,其实只是一堵墙罢了。
这股力量不会是我们萎靡和恐惧,反倒是让我们产生了相当大的依赖。我喜欢以观察生活的细节举例,类似于洗澡后擦干身体的顺序。通常,这个顺序是固定的,并且你会非常信任这种顺序,相信这种手法会完美的擦干身体。它从未被很好的察觉,但我们信赖并应用它。这栋建筑的秩序,给我带来熟悉感与安定感。我不需要查询手册,或是小心翼翼的试探,打从推开红色的那道门开始,我对建筑本体的经验早就已经谙熟于心。

类似的现象,哲学和思想界其实更为普遍。我们以为是自己原创的思考,其实大部分早已经在百年或千年以前就已经被提及。通过与父母,老师以及朋友的交流,独立的阅读和学习,洞悉了思想的遗传记忆。这种力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就如同文章开头所说的,心灵与经验的植入是不容易察觉,只有通过提前理性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发现它的存在。而一旦察觉,那这股力量必然带来特殊的启示和心灵震颤。
与百年共枕入眠

这栋建筑包含以功能为优先的基础模块。大师通过有序的组合,构建出了整栋教学楼。这样组织的好处是,即便是过了百年,虽然教学楼的功能消失了,但通过激活不同的模块,也可组合出富含其它功能的建筑。
原来的商店被改成纪念品和前台,食堂被改建成酒吧和餐厅。而至于原来的工作室,则理所应当的成了作品的展示区。学生宿舍被改建成旅店,一栋兼顾艺术观光和包含食宿的历史建筑,就这样通过重新组合,在现代重新散发出了光彩。

checkin 的时间是下午两点。
在前台,我获得了一张小册子,里面的介绍骄傲的写着『住在这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无法比拟于一般酒店的过夜经历』。从正门出来走到建筑的侧翼,就能看到小小的入口。
根据官方的描述,在当时这座学生宿舍是很豪华的。一层大概有6间单人房,公用的厨房,浴室与厕所各一间。由于有食堂的关系,位于最里侧的厨房并不大。为了适配整座建筑的水管系统,洗浴间中的淋浴部分被加高,形成了有趣的「房中房」。其中干湿分离部分做的非常合理,值得在未来的家装中做参考。厕所部分则较为简单,通过外露的水管能直观看到,每一层的污水都通过这根纵贯整栋楼的水管汇合,并最终流出。
单人间的面积不小,非常方正。其中有一个洗手池,一个经典的红色柜子和桌子,两把椅子,一张大床,以及两盏灯。朝外则是巨大的矩形窗户,左侧有一扇通往外侧阳台的门。阳台很小,也是方正的造型。为了方便排水,伸出去地面的形状是向下卷曲的,令人感觉并不踏实。当然,对百年前的人们来说,这迷你的阳台却是灵感爆发的平台。透过当年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到,青年的学生们簇拥着聚会,创作和拍照,丝毫不顾危险。

我在回忆中搜索了一下,什么样的住宿氛围和它类似。拼拼凑凑,综合了一下,它感觉像是00年左右的招待所。空间虽然宽敞许多,但里面的一些陈设都有棱有角,别具风格与设计感,却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
当然,上述比较,仅是强行拼凑出的匹配结果,落实到具体细节,则有非常大的差距。譬如说那个红色的双开门大衣柜,门非常的厚,里带有收纳的柜子,180度展开后,可与中间的衣柜整体组合成一个新的组合柜子,非常巧妙。这种家具的设计与细节的把握,一般酒店是肯定没有的。从整体的感受上讲,说它像是招待所,其实是想表露其以实用为优先的思路。比方地面平实光滑,走在上面不会发出老式木板的噪音。墙边以及墙角的过度,简洁且规整,怎么看都不会看腻。
依旧,等等一系列的设计,虽然放到现在来看或许有些轻微的时代痕迹,但想到这是百年前的设计,便会由衷的感叹,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与灵感,造就了如此超前的创作。

宿舍楼的空间,像是大师之家的青春版,容量变小了,但背后的设计小心思却一直保留着。楼道内的栏杆是明亮的红色,天花板根据楼层则使用了其它不同的颜色,从独特的角度看过去,像是蒙德里安的学生会创作出的作品。些许杂乱的结构,却充满了青年人的活力。
漫游其中,我会幻想那时的学生会如何在这里生活学习与创作。
课余时间,众人杂乱地涌进某位同学的小屋中。运气好有座位的,就坐着或躺着,运气一般的,就坐地上或直接站着。大家围成一团,听着某位有点子的同学,声情并茂得讲述自己和教授斗智斗勇的奇妙经历,或是阐述某种全新的概念与点子。等太阳角度合适,和煦的阳光照进房间,靠近窗户的同学打开了通往阳台的门,大家纷纷涌入狭小的阳台,在高处贪婪地享受着春天的激情与活力。
兴许我所住的这所房间,就是某大师曾居住过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