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放弃了它,我丧失了一切。"
偶然在B站看到的一个心理专家有关抑郁和动力关系的科普视频,内容做得很不错,对我也很有启发。最触目惊心的开头的文案:放弃了它,我丧失了一切。
4-【脑科学】抑郁是被动承受,放弃动力是顺从世界,精神内耗源于奖赏回路,科学解释动力与抑郁——将人的动力是如何产生和丧失的,讲得很透彻。

这里的“它”是指生活的动力、精神的活力等等,让你活得有盼头有冲劲的东西。我们往往都不能恰如其分地看待个人意志、意愿的力量。而传统教育是无限放大个人意志力量的教育,好像努力就能成。我不相信个人意志上的所谓的“努力”,因为这些头脑层面的"努力“经常潜意识的抵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阴阳——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洞见很深。
”努力“这个词,对我不管用,那换一个说法就好,“刻意去做什么”这个用词对我有更有效。
东拉西扯,扯远了。分享一下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将视频里介绍的研究人员做实验的过程省略,稍微编辑语言,让它更好理解。
视频标题是:抑郁是被动承受,放弃动力是顺从世界,精神内耗源于奖赏回路,科学解释动力与抑郁
---被动承受,是大脑的生理结构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力量绝对凌驾在个人理性意识层面的力量之上。
----顺从世界,是放弃了主导权,被外境奴役。这些”外境“也包括生理带来的影响。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了解抑郁情绪的由来,会让人对自然的设计心生敬畏,不要随便挑战这种大自然的运作。不要妄自尊大。
以下视频文字: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存在一个动力装置,它和积极消极的关系巨大,也是形成抑郁的一个关键脑区。



我们看待很多事物都习惯性的这样归因:能力不行,是你太过懒惰。心态不行,是你不够乐观,动力不足是你不够积极。那这解释了什么呢?其实这都是一种诅咒,一种让人重复这样的诅咒,先用结果来判定原因,真的害人不浅,没有弄懂懒惰,悲观以及消极背后的真层次原因。还有大脑的运作原理,就妄下结论,以此来教育自己或者他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让人变得更长时间的懒惰,悲观消极。
奖赏回路是如何运作的?
那人为什么会丧失动力呢?或者对一些事物的积极性会突然变得不高呢?
脑科学给了我们一些思路。为了讲清楚这点,我们首先要了解人脑当中的奖赏回路是如何运作的,也是它(奖赏回路)驱使着人类创造了现在一切的文明。
外部环境产生刺激,人的内心世界对该刺激形成预期之时,就会触发中脑覆侧盖区,释放性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中脑覆侧盖区区也被简称为vta,是奖赏回路的起点,由vta四方的神经递质会送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它率先抵达的是杏仁核。多巴胺来到杏仁核,杏仁核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感受,紧接着就会传导到伏隔核这个区域,伏隔核接收了这些神经递质后产生行动力,并链接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从而进一步产生注意力跟行动计划。
在这些脑区活跃的过程当中,海马体也会被神经递质激活,从而帮助这些脑区形成记忆。在整个奖赏回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伏隔核,好比你看见的一个美味的食物,受到这个现实事物刺激之后,vta区域就开始释放多巴胺和产生对食物美好的感觉。紧接着,就需要伏隔核驱动自己的身体产生行动力,并让前额叶保持对食物的注意力。
这些行为的核心之核心就是伏隔核,因为它是大脑控制身体运动与形成动机的核心。没有它的驱动,吃食物的行为可能只停留在想法层面,不会产生实际行为。哪怕有一些行为,动力也会迅速地消散。
为了证实伏隔核功能,1905年詹姆斯研究团队对白鼠的伏隔核区域植入了电极。白鼠可以按按下开关之后获得食物,但前提是它需要自我电击(激活伏隔核。)当白鼠按下踏板得到食物之后,并没有进行进食,而是疯狂地继续按着按钮进行自我电击,一度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实验结果统计,白鼠按压开关踏板的频率高达每小时5000多次,持续时间15至20小时,直到精疲力尽,昏睡而止。这场实验证明了伏隔核对白鼠的驱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后来也有研究证明在人身上同样受用。
用电极侵入大脑,刺激伏隔核,让它活跃。这是非常危险的。那有没有一些让伏隔核自然活跃的方法产生呢?并在这这些自然方法当中形成自我的驱动力,持续的做某些事情?
脑科学家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伏隔核本身的活跃是人体自然的功能,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伏隔核是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活跃的。关键核心是伏隔核能否保持持续活跃。
抑郁人群的伏隔核便是长期是于低活跃或者不活跃的状态。
伏隔核无法保持活跃的原因
研究者们发现,伏隔核无法持续保持活跃的重要原因是它与前额页的电信号中断了。这些结果表明前额叶与伏隔核之间有一种深刻的关系纽带。前额叶是我们的理性逻辑的思维中枢,有着预期、判断、想象等意识层面的功能。这片脑区能影响到伏隔核,也说明了我们在某些时候是意识被动地放弃了与伏隔核的神经联络。


当然,事实肯定没有这么简单,前额夜与伏隔核之间链接需要长期才能形成的。如果一个人长期抑郁,ta想通过积极积极情绪来唤起伏隔核的活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前额叶是没有能力突然与伏隔核保持长时间的链接。没有伏隔核参与的奖赏回路就会失去其功能,那没有激活奖赏回路,人就会陷入抑郁状态,无法坚持做某些事与保持积极的态度。
伏隔核失去活力,我们做事情的动力永远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注意力非常容易涣散,精神状态也容易出现悲观与消极。那我们如何启动这个动力资源伏隔核?
核心还是在于建立前额页与伏隔核的相互刺激。研究表明,通过奖励、满足预期、自我鼓励、主动参与等形式能让奖赏回路更加活跃,从而反复激活伏隔。所以主动治万病。
我们的文化当中有很多降低伏隔核活跃程度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听话”。我们容易在对方强大的语言与生活惯性当中失去做自己的权利,甚至连婚姻、工作都被他们干预,结果往往是容易丧失自己的人生主导权。主导权的丧失,就等于变相地关闭了前额叶与伏隔核之间相互链接。就好比你的前额叶脑区(你的观点、你的要求等等)已经不再属于,而是被他人填充了他们的意志、人生规划等。那代表自己的伏隔核不愿意跟代表他人的前额叶进行互动。久而久之,伏隔核就变得非常的麻木。
如果我们突然想跳出别人设定的框架,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动激活伏隔核与前额叶的链接。那要开启伏隔核,首先就要回到刚开始的奖赏回路中来,我们需要一个预期以及预期实现后的自我奖励,从而启动自己的vta区域分泌多巴胺,在多巴胺的推动之下,启动伏隔核与前额叶之间的互动。最后,在自己主动选择与即时满足的前提之下,多去感受一些事物的美好。让前额叶与伏隔核相互刺激,自己就会不断地产生积极的状态。
总结一下,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奖励,并对这个奖励产生预期,而不是传统教育之下把吃苦当做驱动力,渲染痛苦后的坚持是非常容易半途而废的。所以,我们需要小而美地满足自己,这样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预期的奖励分化成一个个小小的奖励,并能及时地获得满足,千万不要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大笔刺激,需要来点实际的。在建立预期性奖励跟及时满足之后,还要经常地用第一人称跟自己对话,比如说“我想做什么”,“我想吃什么”,“我想要什么”,可以直接用自己的名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某某某,你这件事情干得真不错;某某某,奖励就在你眼前。以这样用心的对话,可以保持前额叶与伏隔核之间的互动,让自己持续地保持动力与积极的心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脑科学的研究,不断的在颠覆传统的思维,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延迟满足之类的内容,这些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一旦想驱动自己,就一定要知道做这事背后的乐趣,从而主动选择,产生动力。最后就是需要一些及时奖励的甜头。
所以懒不是说你本来就懒,是你被动地关闭了伏隔核的功能,宁愿躺着也不想被别人驱动着去做别人想你做的事。别再认为是自己吃不了苦,而是你没有办法调动吃苦的一种能力。一切动力肯定是源自你从所做的事情中够感受到一些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