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贝恩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从力比多到攻击性
性刺激区域:在费尔贝恩理论中,性刺激区域不像在弗洛伊德体系中那样是力比多的归宿,而只是力比多寻找客体的媒介,力比多具备了在一堆媒介中寻找最对自己胃口的那个的能力。快乐原则并不是力比多的归宿,而恰恰反映了力比多寻找归宿(暨客体)的失败,快乐原则缓解的不是弗洛伊德所谓身体的紧张,而是寻找客体失败带来的沮丧。
歇斯底里:费尔贝恩提出了癔症的病变(conversion of hysteria)来反驳弗洛伊德的身体紧张论,费尔贝恩指出,是被剥夺或者偏执的情绪转换成了身体紧张,而非身体紧张剥夺或者扭曲了情绪。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性刺激就是癔症病变的后果,弗洛伊德过分关注内在紧张,而降格了对关系的需求。
力比多:在费尔贝恩笔下,“力比多”更多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人类的力比多能力(而非力比多本身)本质就是寻找客体的能力,找不到客体就出现了(上述的)歇斯底里。”
客体关系:最早期的客体当然就是母乳,然而社会,经济等等各种原因导致即便在费尔贝恩的时代,母婴关系都很不理想,因此,外在客体很难给婴儿带来足够的满足,所以婴儿就发展出了内在客体来替代缺失的外在客体,费尔贝恩断言,内在客体与力比多寻找客体的生物学本质没有任何关系,内在客体诞生在与外在真实客体的关系被干扰或者缺失之时,费尔贝恩甚至说,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外在客体的关系”,而精神病学是研究“自我和内在客体的关系”。
攻击性:与其说是一种必须被表达出来的驱力,更多是一种“潜力”,费尔贝恩不像克莱恩和弗洛伊德那样把攻击性升格为一种驱动因素,攻击性并不会独立,随意地涌现,而是对上述和真实客体互动失败之后的沮丧感的反应,因此,攻击性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客体关系建立失败的衍生物。
© 本文版权归 Rafael C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Rafael Ca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萨德福音:向天主祈祷你能受更多的苦 (4人喜欢)
- 小孩被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