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读《我与地坛》
京派文学读得少,除了王小波,假设把他也归类到京派文学里。北京的语言风味儿,有一些生动,不怕着世事变化,该干嘛干嘛的市井热闹,也有一些晨昏定省,纵论天下的热情。这在早些年,在出租车司机的每天语录里,最能体现。然而个人的语言阅读喜好,在收敛一些的幽默。就像王小波的语言趣味,不单纯在于其语言的跳脱,同样在于,内底下有严格的逻辑在推动着。循着那脉络,便能够找到其思考的动线,与思考的核心命题。
纯粹欢乐的北京语言,有时候找不到这部分。那些语言像是天生的,浮在生活状态上,也可以说是深刻地与生活等同起来。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怎么收敛。毕竟乐天知命,随意而安,玩世不恭,哪怕是艰难地活着。也像是没有定形的出口即成摸了蜜或是擦火了爆竹,倒豆子一样的语言。当然,这都是作为一个没有读过太多京派文学读者,而又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的所见所闻和主观臆测。
听过史铁生,有些年了。只是未曾读他的书。今天在读《我与地坛》。不着急读完。他的文字,叙述中,有散文的韵律感,小说的紧凑感。也有干涩的含蓄,能将北京语言中,那种水汪汪的眼神儿,或者说戏文般的尖酸深刻,乃至废话连篇,收敛掉水分。毕竟是他个人生活,不可替代的难过所得。使其具备了些西北文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