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皮囊》摘要和笔记(20230411)
自无条件投降那天起,一切都变了。占领军动摇了国民一直以来所信仰的价值秩序。这种价值的核心遭到重击。……日本人迫切需要去理解自己曾经相信的永恒的世界是具有相对性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不是人类在改变世界,而是世界在自然发生变化。我并不是说战败产生的革命仅仅来自外部,而没有内部原因。但需要强调的是,事实上大部分日本国民将其理解为了一种源于外部的变化。这是因为,对历史的认识,只能通过积累,从内部瓦解一个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通过这一过程的经验来获得。……占领军和国内民主势力期望天皇的绝对权威被否定,但实际上,在大多数国民的意识中,遭到否定的不是天皇的权威,而是权威本身。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历史相对主义的消失,人们不再相信眼前任何的价值。战后十年间,民主主义扎下了深深的根基,但这仅体现在某些场合,民主主义并没有取代天皇的权威,成为支撑所有价值的基础。……在任何一个民主主义经验尚浅的国家,都存在着用纯粹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来看待,而不是从文化传统和国家经验的标准来思考的倾向。问题在于,只要认为这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就很难解决,并且会使问题变得抽象而繁杂。结果就是,知识水平一般的大众,会对民主主义失去关心。我认为,导致“战败后茫然失措”的根本原因,至今依然没变。
如果从外部来看天皇的问题,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了。天皇和以天皇为中心的世界,落后于时代。世界现代史极为复杂,很难从中找出一个确定的发展趋势,但毫无疑问的是,君主制国家的数量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现今仍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中,皇室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权威在逐渐降低。其中的原因,是大众的民主主义意识在世界范围内缓慢的发展,而权力的世袭制度明显与民主主义相矛盾。
有一点人们依然没有弄明白,即国民对天皇的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点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说“天皇制流淌在日本人的血脉之中”,就是在花言巧语。
在讨论大众对天皇的感情问题之前,还要考虑另外一个更普遍的背景,即日本人,至少是当今日本人的宗教意识问题。战前,有位内阁总理大臣鼓吹“政教合一”。也许他不是真的这样想,但是按照规定,至少在形式上,天皇是神的子孙,是国家元首,是神道教的中心,也是权力支配的中心。另一方面,不仅对神道教,对一般宗教,日本大众的感情也有独特之处。我认为,如果排除这一独特之处,就无法正确理解国民对天皇感情的内涵。这种感情的对象是与“政教合一”相关的、世界闻名的“作为现人神”的天皇。
在外国人眼中,日本是一个以传统的佛教文化和“天皇制这一军国主义性质的宗教”而闻名的国家。当然,这里所说的外国人仅指哪些对日本有特殊兴趣的少数人。这与日本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漠不关心,形成了鲜明对比。几乎所有观察日本人的人都在强调:日本的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关心,少于西欧的知识分子。而且在宗教感情或信仰方面,日本大众受宗教的影响也很少。这些结论并不是基于统计结果,而是基于观察者自身的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值得日本人信赖的个人观察者,几乎普遍认为现在的日本人信仰薄弱,没有收到任何来自宗教的重大精神影响。然而,外国人在看待当今日本人的心理时,至少在宗教方面,都有着类似的误解。即,他们认为日本人现在仍然有着丰富的宗教感情,宗教对日本人的问候、生活的影响依然很大。【事实上,日本人对宗教信仰是较薄弱的,这一点和中国人是相似的,比较关心儒释道,但是又不十分信仰,他们信仰的更多是现实的关系和利害。】
天皇制与宗教意识,尤其是与神道教的关系,并不简单。至少可以认为,轻易接纳了天皇制的大众意识,并不是直接的宗教意识。那么,大众的何种意识推动了天皇制的成立呢?从历史角度看,这种意识的背景有三点。第一,神道教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信仰的整体。第二,传到日本后,产生了变化的佛教。第三,儒教的合理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将来自神道教和民间信仰的传统意识正当化。……从间接意义上来思考,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日本的意识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是以神道教或神道教式的观念为背景的。正因如此,天皇制才可以和神道教结合,并将其作为工具,促使其发展起来。
神道教中不存在通过超然的彼岸思想,将人类的价值绝对化的任务。人类的理性、自由,甚至是生命本身,都不被认为具有绝对、终极的价值。在这里,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可以通过感觉,或者按照便利性和习惯来决定。通过儒教严密的逻辑,将所有事物的相对性上升到理论时,这种感性的、现实的心理倾向就成了日本特有意识的根基。天皇制不是作为宗教,而是作为宗教的一种微妙的替代品,被这种意识所接纳。【天皇制是日本的宗教信仰和表现形式与现实的生活便利性和习惯相结合,是一种相对的文化信仰。这些信仰与日本的心理倾向结合,合理的将天皇制作为宗教的替代品,成为一种新的信仰。】——“关于天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