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n Berrow全作品评鉴(一)
Cyril Norman Berrow 1902年9月1日生于英格兰东南部苏塞克斯郡的港口城市伊斯特本,在四个子女中排行第三。他的父亲John Berrow生于英国的印度殖民地。在他出生后不久,Norman Berrow随家人移民新西兰,并定居基督城。他就读于坎特伯雷大学,并在婚后迁居直布罗陀。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英国和澳洲外,有些故事背景就设定于北非、西班牙等地,这也与他在20世纪30年代在直布罗陀生活的日子有关。1986年1月1日,Norman Berrow去世。
在1934年—1957年,Norman Berrow一共创作了20部长篇小说(1979年,他曾对自己在1940年创作的小说Ghost House进行了修订),其中主要分为Bill Hamilton系列(3本),Courtenay警司系列(2本),Michael &Fleur Revel系列(4本)Lancelot Carolus Smith警司系列(5本),Tyson探长系列(2本)和非系列作品(4本)。尽管2005年Ramble House出版社将Norman Berrow的作品再版时在封面都标记了Mystery的字样,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是推理(或悬疑)小说,有些作品可以归类为恐怖小说,有些作品则更像冒险小说,我将分4期将20部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评分只代表本人主观看法(PS.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提前与本人沟通)。
1. The Smoker of Hashish (1934) 评分:☆
William(Bill)Hamilton 登场作,故事发生在北非摩洛哥的港口城市丹吉尔(Tangier),与直布罗陀隔海相望。年轻的Bill Hamilton充满朝气,渴望冒险的他来到了丹吉尔寻找自己父母的旧识S上校,就在他在街头四处闲逛时偶然遇到了朋友Chiller。Chiller并不像Bill一样来国外度假,他是米国安全部门的特工,奉命在当地执行秘密任务。就在两人相遇的当晚,一名叫Ann的美国女子在街头遭人绑票,而同时Chiller的特工同僚却陈尸于一处烟馆门外,尽管烟馆内的人均表示不知情,但这件事却引起了Chiller的警觉。因为传闻在丹吉尔当地有一伙匪徒专门掳掠白人女子贩卖到国外,而他们也兼职走私Hashish。就在第二天晚上,S上校的女儿Barbara跟Bill一起去赌场小玩一手,结果就在离开时Barbara也突然失踪,这下本来事不关己的Bill直接被吓得没脉了,他找到Chiller准备一起对抗阴险的阿拉伯Hashish贩,解救两名被绑的女士……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并不是侦探小说,只能算是冒险小说(实际上Bill Hamilton系列的3本书都是冒险小说,不过The Terror in the Fog其实还好),所以这系列的作品都比较枯燥乏味。相比于Carr的Behind the Crimson Blind(故事也发生在丹吉尔),Berrow在漫漫100多页篇幅中针对风土人情的描写甚至还不如Carr 20页的内容有趣。本作开始似乎奠定了Berrow喜欢写女性被绑架的怪癖,以至于他几乎每个系列中都存在绑架情节,而且都是用来水篇幅的无关情节。本书最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前期故事场景的渲染,试想一下,烟雾弥漫的Hashish烟馆、目露凶光的Arabs、拐卖白人女子的Crime集团、远渡重洋的米国特工等等这些元素总能让人联想到北非谍影之类的刺激场面或者迷雾重重的巨大阴谋。就在对读者对这些元素展开联想之时,一次又一次街头巷尾的追逐和盘问让人的耐心消耗殆尽,最后猛然发现“凶恶的kidnap-smuggle集团”整体规模可能还不足20人。仅凭Bill和Chiller两个人就挫败了整个阴谋(巨大的阴谋指的就是绑架了两个白人女子),故事草草收场,独留读者瞠目结舌。作为冒险小说,前期的铺垫给了读者过高的期待,但后期的脱力显然让整个故事的可读性大打折扣。可能这本书主打的就是贴近现实,就像现实中的金库劫案不可能像《十一罗汉》那样,而应该更像《热天午后》,但这种贴近现实确实让人有点昏昏欲睡。
2. Oil Under the Window(1936) 评分:☆☆☆☆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Wincham的小镇上,年轻的Philip Lacy乘车来到这里见自己的相亲对象Mary Colebrooke,Mary与自己的叔叔Julius Rutter爵士及他的妹妹Lavinia Rutter同住。在Julius爵士家有3条价值连城的珍珠项链,他自己、妹妹Lavinia和Mary各1条,某日他收到一个署名“老黑”(The Black)的纸条声称要盗走珍珠项链。就在Philip抵达Julius爵士家当晚,爵士在房间中遇袭并称有黑衣人抢走了珍珠项链,在房间露台上还发现了犯人留下的绳索。此时司机Matthews报告爵士说他知道“老黑”到底是谁,爵士立即跟Matthews去窗外查看作案痕迹寻找证据,在勘查时油灯突然燃尽,爵士命令Matthews去拿灯油,结果此人一去无返。后来大家发现了Matthews被匕首刺死的尸体,而此时Julius爵士告诉大家,Matthews告诉他“老黑”的真实身份就是Philip。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老黑”再次出手,锁在Lavinia房间内的珍珠项链也被盗走……
本作为非系列作品,担任侦探的是Mellish警司和他的两个同僚:Sennet探长、Ensor警官。本作的出场人物相对较少,除了警方的几人外,就只有爵士兄妹、Mary、Philip、Johns和几名仆人。实际上,在Norman Berrow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嫌疑人范围特别狭窄,真凶身份并不神秘的情况。本作的看点主要有两处:1、Matthews的死,所有人都在互相监视的情况下,这个去取灯油的司机一去无返,再出现时已经成了一具尸体,“老黑”既然早已逃走,他是如何知道Matthews知道了他的身份并杀人灭口?这个“老黑”到底是谁?2、Lavinia把项链盒放在枕头下,并把房间的门从内反锁,“老黑”是如何进入房间将项链掉包成了犯罪宣言?其实真凶的设置并不算令人意外,但真凶揭晓后,Matthews之死就成了“不可能犯罪”,Berrow对这个谜题的解答非常精彩,诡计也非常大胆(事实上后续某些作品中的诡计也相当大胆,这也是Berrow式诡计的特点之一),跟Carr某名作的核心诡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第二起密室盗窃案则没什么看点,密室诡计非常老土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而且经此一案凶手的身份已昭然若揭。综合而言这是一本比较成功的作品,其水准在Berrow的作品中也属上乘,而且故事情节少有的毫不枯燥。
3. The Secret Dancer(1936) 评分:☆☆☆
故事发生在伦敦的一座剧院(Walden’s Mexican Theater)中,Sam Walden的剧院经营状况非常火爆,这得益于头号男星Del Kazar优美的歌喉。近来,原本身为花花公子的Del Kazar改头换面,与一名新秀女演员Shirley Fransome定下婚约,这一消息甫一传出,Del的旧爱,剧院的头号女星Lili La Paz暴跳如雷。就在某晚的演出中,一盏照明大灯从天花板砸到舞台上,险些将台上的Shirley拍成馅饼。本来就对Lili十分不满甚至九分不满的Sam怒不可遏,严重怀疑是Lili在搞鬼,派工作人员Miss Fayne去后台找Lili前来问话,可后者却一去不回。Richard Courtney探长来到剧院进行事故调查,结果一众人等在Shirley休息室沙发后面的空隙中发现了Miss Fayne被毒杀的尸体。此时Lili终于出现,面对众人的质询她坚称自己毫不知情,没有证据的Courtney也只能让剧院暂时继续营业。可就在演出的过程中,Lili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枪击身亡,原因是演出中的道具枪不知被谁掉包成了真枪……
本作为Richard Courtney探长登场作,故事水平相较于前作Oil Under the Window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无论是剧场老板Sam、经理Latham、演员Del、Shirley、Lili等都拥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而且嫌疑人的范围也相应较为宽泛(虽然后来人死得太多,导致嫌疑人队伍又严重缺人)。古典本格作品,尤其是黄金时代的作品中,剧院几乎可以和教堂、乡间别墅、博物馆并称四大最危险的场所。但本作中Norman Berrow别出心裁,并没有设置密室场景,而是选择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道具枪掉包完成谋杀。虽然掉包凶器的桥段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偶有体现,例如Carr的Seeing is Believing,但本作的亮点并非如何掉包而是谁进行了掉包。因为这把枪从后台传到舞台上一共经过了5个人的传递,为了找出真凶,Courtney和众人在这一环节进行了大量推理和分析,堪称全书的高光时刻。但是在此之外,另外几起命案就显得乏善可陈了,至于凶手的身份其实并不算难猜,但凶手的动机还是有点新意。本作的故事情节比较流畅,但由于无关轻重的命案扰乱了故事节奏,导致后半部分有些杂乱。虽然从故事场景到人物设定都缺乏新意,但手枪替换这部分的逻辑分析还是非常清晰,整体还是比较好的作品。
4. One Thrilling Night(1937) 评分:☆☆
故事依然发生在伦敦,Mostyn-Martyn夫妇举行了一场家庭聚会,参加的人有Johns(此君在Oil Under the Window中也有出场),Dr. Curtiss夫妇、Peter Fenner及其女友Audrey Westcott等等十余人。就在众人百无聊赖之际,Dr. Curtiss向众人提议,玩一个叫“King Oscar”的游戏。游戏玩法类似捉迷藏,在场的男士通过抓阄抽出一人担任“King Oscar”,然后关闭室内照明,全场男士自行躲藏。一段时间后由女士找人,熄灯时间持续20分钟,恢复照明后找到“King Oscar”者即为获胜。熄灯后众人自行活动,可20分钟后灯再次亮起时,有人发现Honey右腕上的翡翠手镯不翼而飞!众人立即在房间内搜寻丢失的手镯,但找遍了每一个角落都没发现,警察将所有人都调查了一番后仍旧一无所获。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警方在Dr. Curtiss随身的诊疗箱中发现了一个古怪的暗格,但其本人在之前上楼休息后再未出现过。众人上楼寻找,在房间中发现了被波斯匕首刺死的Dr. Curtiss,在尸体手边还有一张抓阄的纸条,上面写着“King Oscar”……
本作为Richard Courtney探长系列第二作(也是最终作),故事结构的设定延续了首作Secret Dancer中的人海战术,但问题在于本书中嫌疑人池中的人数过多了(多达十余人!)。可能Berrow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故事展开之前先对每个人都进行了一段介绍,力图让读者能将角色区分开来。但“King Oscar”的游戏开始以后,参与者过多的问题就暴露无遗,因为针对20分钟内黑暗中所有人的一举一动进行复盘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些人中有情侣、有出轨的男女、有认真投入游戏的玩家,甚至还有一个心怀鬼胎的凶手。Courtney探长登场以后,Berrow用了长达1/3的篇幅对每个人的见闻和举动进行了复盘,由于案发时漆黑一片,导致调查难度加倍,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难度则再度加倍。显然这种调查时行不通的,可能作者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为了推动故事的发展,才突兀地插入了Dr. Curtiss这起命案,用“King Oscar”这个纸条作为线索草草结束了这场闹剧。不知是否受到前作的启发,Berrow选择延续这种人海战术以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逻辑推理浪潮,但这次嫌疑人的范围显然过多了。于是故事结构整个崩塌,最后只能通过纸条这一线索锁定了一个毫不出人意料的凶手,而动机也在最开始就交待过了,完全没有解谜的快感。虽然在调查过程中针对每个人的行动描写和复盘非常之细腻,但如此缜密的调查和分析并没有对案件的解决起到推动作用,所以本作只能算是写崩了的失败作品。
5. It Howls at Night(1937) 评分:☆☆
故事发生在内战之前的西班牙,年轻的冒险家Bill Hamilton和自己的三个朋友去西班牙自驾游,但却因为走错路误入一个偏僻的山谷。就在他们乱逛的过程中,偶遇了需要帮助的Celia Trent和她的阿姨,两位女士就让几个迷路的年轻人住到了自己家。就在当晚几个人在客厅听到了狼的嚎叫声,甚至有人目击到有狼爪搭在窗台上,但Celia却表示在本地从来就没有狼。就在几人壮着胆子出门查看时,在篱笆附近发现了失踪女仆Mary Ann的尸体,而尸体的喉咙和衣服都被利爪撕扯得一塌糊涂。由于案发于月圆之夜,村里有狼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治安官组织了自卫队提防狼人的袭击。可紧接着就有两名守卫在执勤时遇袭,其中一人在濒死之时说了一句话“有一个一个一个……狼”(……like a wolf),如此一来彻底实锤了狼人的存在。无奈之下治安官只能加强戒备,但无论是大规模的搜索还是彻夜巡逻均告无效,新的受害者仍在增加。本来并不相信这些鬼怪传说的人,这下也不禁开始怀疑,难道真的有游荡的狼人作祟……
Bill Hamilton冒险系列的第二作,虽然是冒险作品,不过冒险范围仍局限在直布罗陀周围。这也是Berrow首次尝试超自然题材,通过游荡的狼人行凶,比较成功地渲染了恐怖的气氛。尤其是两名守卫遇袭时,通过那句“……like a wolf”直接将恐怖感推上了巅峰,也把悬念拉到了最高潮。狼人显然是不存在的,读者心里一清二楚,看点就在于作者如何圆回狼人杀人这个谜题。被利爪和尖牙撕扯得破烂不堪的伤口,不是剃刀、匕首等利器造成,而人类徒手显然也无法达到如此令人作呕的效果。而守卫的死亡留言,至少表明有一个长相类似狼人的生物作案,于是解答难度再次加倍。但是这种超自然题材的作品往往非常极端,解答巧妙就是神作,解答牵强就是垃圾,而本作显然属于后者。在一通装模作样的调查,以及看起来非常牵强附会的科学说明(Berrow竭力想通过科学解释狼人这种生物产生的可能),但这些都完全无法令人信服。最终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答,但谜底实在过于简陋,完全一个大无语事件。贼心不死的Berrow后来还以类似的题材写过另一篇作品(The Claws of Cougar),但解答依然毫无进展,不过后作的亮点在于故事布局和凶手动机,而这些在本作中显然是没有的。叙述混乱之外,Bill的几个朋友也很令人讨厌,其中有酒鬼有SB,非常多无厘头的对话和情节除了拉长篇幅几乎毫无意义。整体来说本作非常失败,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讲略胜Smoker of Hashish,但仍然难以为这本《走近科学》加分。
© 本文版权归 Ronaldo d'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路弈1973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6 18:57:00
-
入彀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9 17:51:38
-
shad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0 20:34:30
-
脆波糯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0 19:35:55
-
琦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3 23:34:20
-
ZHangbb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3 13:20:13
-
钢琴和架子鼓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2 15:18:11
-
A天使守护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1 23:20:07
-
凸凸凸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1 23:09:40
-
赫罗莫依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2 19:25:56
-
业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1 16:33:23
-
漏出棉花的毛绒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1 09:14:52
-
豆友268323163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23:49:14
-
Yaff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23:10:59
-
Hurley99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22:16:01
-
渐染薄暮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9:56:58
-
凡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7:19:11
-
长河落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4:50:16
-
呀!呆狸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3:20:12
-
木卯柳柳柳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3:15:46
-
你的样子Log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2:53:17
-
みた御手洗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2:47:03
-
人生不过如此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2:44:53
-
Will Ospre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2:14:31
-
神津之后无神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59:40
-
本格推理の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58:18
-
豆友199451629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57:10
-
夜行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48:18
-
名侦探兔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45:52
-
种西葫芦的熊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40:51
-
猫的薛定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20 11:15:10
Ronaldo d'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Norman Berrow全作品评鉴(四) (8人喜欢)
- Norman Berrow全作品评鉴(三) (12人喜欢)
- Norman Berrow 全作品评鉴(二)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