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上岸南大现当代文学
先说说本人的情况,本科双非一本汉语言文学专业,考南大现当代文学,一战复试被刷,二战上岸。去年招36人, 47人进复试,刷了11人。今年招25人,仅20人上线,最终都录了。
考南大,需要提前了解一些信息。
一是考大综合,包括文学卷和语言学卷。文学卷涉及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艺学,语言学卷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文学卷论述题是六选四,两道古代文学、两道现当代文学和一道外国文学和文艺学,因此全面复习的同时可以有所侧重;语言学卷没有选做,复习尽量面面俱到。
二是南大招生名额针对整个中国语言文学方向,没有给各专业设固定名额。一开始我以为给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名额多一点,实际是这两个专业上线的人较多。
不断试错后,我才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我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大家,毕竟现在回看,过去的一些努力也很难说真的“有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一、择校
最初考研就是想梳理四年所学,大综合考的全面,南京的人文气息浓厚,就选了南大。当时也没预料到可能的难度,心想就算考不上,系统整理一下专业知识也不亏。
当时对南大的了解还不多,更提不上向往。后面愈了解愈发渴望进入南大文学院,尤其是看了南大的古代汉语和现当代文学网课,高小方老师特别可爱,傅元峰老师对诗歌现状的忧虑、丁帆老师的批判锋芒也让我印象深刻;南大自编的《中国新文学史》我很喜欢,虽然下册仍然看不懂;南大的考题也很有特色,莫言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3年出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莫言写得最差的小说是哪一部(篇),为什么?”。
备考后期,我的想法慢慢发生变化,我不只想梳理知识,我渴望坐在南大的课室,“感受”那些奔涌的思想,这种念头最终支撑我承受住种种压力。大三下,我们专业来了一位新老师,毕业自南大。她告诉我,南大有三个剧院,一定要去看剧,南大的图书馆是她见过最好的图书馆……这些话无疑增加了我对南大的向往。所以,一战复试被刷后,我决定再考南大,也没去调剂,担心调剂上了会犹豫,干脆斩断退路。(别学我,参加调剂起码能锻炼面试,当时没这个觉悟。)
虽说985难考,但只有足够好的学校才能让我产生动力。至于能力问题,无疑,当时我是远远达不到南大要求的,但学习过程就是在不断趋近这个要求,即使结果不理想,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抹不去的。
当然,只有勇气是不够的,阅读积累也是必要的。大学几年自己读了一些书,算是给了我一点底气吧。个人认为,想读中文,只要你热爱阅读、长期坚持思考,完全有底气选择好学校,基础再差,都可以后天弥补。
二、时间安排
第一年从大三下开始备考,没课就去自习室学习。暑假开始,每天学十小时左右,大四没课,也基本在学。
每月末我会进行当月的复盘总结,计划下月的学习任务。一开始不知道进度是快是慢,主要就是结合学长学姐的经验,再根据自己的复盘不断调整。做计划灵活应变,没有完成也无需过分焦虑,自我调整即可,像我一战最后两个月,本来打算再过一遍教材,但时间不够,只好挑重点看。

第二年从七八月开始,边兼职边学,每天六小时左右。九月开始,每天十小时左右。第二年主要回顾教材,补充一些笔记。二战的心理压力大很多,加上考试生病,如果没有第一年的基础,也不知道能否有这个结果。
考研最舒服的莫过于自由安排时间,当然,这也是一种挑战,换句话说,考研考的不只是最后那几张卷子,还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各科学习
总体而言,以文学作品和教材为基础,辅以论文论著,并参考历年真题有所侧重。
我在文学投入的时间最多,前期主要梳理古代文学,九月后转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南大考的比较基础,基本上就是看教材,加上本科读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就没花很多时间。
语言学学习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两次考试,我语言学卷都比文学卷高。语言学考的比较基础,而且主观性没那么强,相对文学卷更容易拿高分。
1. 古代文学
一定要充分利用真题,不仅看考什么,而且要注意怎么考。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论述真题为例,可以做以下梳理。

首先看内容,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和诗歌考得最频繁,复习可以有所侧重。
其次看角度,缘起、流变、风格、成就都是常考的角度,因此要有意识关注这些角度,并设想其他可能考的角度,如果教材谈某些角度的内容不多,就查阅论文和论著进行补充。
再有,题目往往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因此必须了解作家的代表作品,最好能背(备考时我每天花十几分钟读古诗词)。
又如2021年考研真题的古代文学名词解释部分:熹平石经、《玉台新咏》、扬州学派,第一个是文献学知识,第二个是文集,第二个是经学学派。一和三教材较少涉及,因此要额外补充,不仅要了解这两个名词,还要补充相关的文献学知识和经学知识,比如我整理了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导论部分,对文献学有个基本了解。真题还有导向作用,22、23年的名词解释又考了文献学,如《汉书·艺文志》、《七略》。
有些题目乍一看很难,实际上只是陌生,了解后会发现其实都是基础知识。
这种真题梳理和总结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2. 现当代文学
本人报考的是现当代文学,在这上面花的时间最多。整理完笔记,我就把教材放一边,根据作家和专题针对性读论文论著。
我按照作家的出生时间排列,给每位作家梳理了一份笔记,感叹号表示重要程度。重要作家要多做准备,其他作家也不能忽视,基本的创作情况也得了解(比如去年就考了梅娘)。

一战时,考前半小时我还在课室外看笔记。时间紧张就迅速浏览了重点作家,刚好看了欧阳江河,结果就考了他。
整理作家及其作,除了梳理教材内容,还可以在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补充。一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际交往,二是思想、创作渊源,即作家读过什么,受到谁的影响,三是后世对作家的接受,四是作品的版本流变。这受到了程章灿老师的启发,他在一个线上讲座提到要关注作家成长过程,包括知人论世、交友考、阅读考和接受考,还要关注文献的生成过程。
专题整理也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拓展。

作品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读过的作品,做笔记或写书评(不然会像我一样,看完长篇小说啥也没写,后面全忘了)。诗歌我很薄弱,就汇总了现当代代表诗歌作品,时不时拿出来读。
后期根据真题梳理出一些角度进行查漏补缺,还整理了一份关键词,目的是自查,忘了就看回教材或笔记,考前一晚我就看这些关键词快速梳理。


3. 外国文学+文学理论
前期看教材整理笔记,后期整理出关键词自查。虽然分配给这两科的时间不是很多,但由于自己比较感兴趣,而且学现当代不可避免要涉及,所以也是尽可能多了解。
4. 语言学+现代汉语
这两门可以一起学,相互补充。关注教材的语例,做了课后练习题,整理好笔记就反复记忆直至熟练。除了有一年语言学考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柏拉图问题”(对我来说)比较难的内容,大部分考的还是基础。
真题梳理依旧好用,常考的多记,没考过的也要注意。

5. 古代汉语
翻译完王力版《古代汉语》一二册和高小方版《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整理完高老师《古代汉语》的通论部分,每天早上花时间读;南大连续两年考了繁体字,一定要认真对待,坚持练,掌握好再考就是送分题。
6. 政治
政治无非就是做题和背,加上南大看重三科线,政治别太差就行。
7. 英语
英语单词每天定量背,背到考试结束;阅读真题最好能做两遍并整理错题;翻译看了唐静的《考研英语拆分组合翻译法》;写作不建议背别人的模板,最好自己参考范文,多练几篇,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模板。
四、阅读书目
主要分为教材、作品和论文论著,三者相互结合。
教材背后有大量作品和论著支撑,一开始看不懂教材很正常。前期多读作品,起码教材提到的要有所了解,代表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都读,长篇小说挑着读。
论文论著可以从教材注释中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补充。九月梳理完现当代文学教材,十月基本在看论文论著,虽然最后不一定能在考场上用到,但也受益颇丰。我明显感觉,一个月后重看教材突然就通了,一些原来读不懂的都懂了。
1. 必读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丁帆、董健、王彬彬著《中国当代文学新稿》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郑克鲁、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三版)》
胡有清著《文艺学论纲》
汪正龙等编《文学理论》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
罗琼鹏、彭馨葭编《语言学》
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
魏宜辉、高小方等编《古代汉语》
王力著《古代汉语》
补充
- 南大的导引系列,语言学和文学理论重点看,其他学有余力则看。
- 齐鲁书社出版的《考研直通车》推荐外国文学和古代文学,适合最后阶段直接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看看,但感觉没啥用,因为南大考的很灵活。
2. 拓展延申
【古代文学】
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推荐!)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
曹道衡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
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莫砺锋著《杜甫评传》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
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浦安迪著《中国叙事学》
【现当代文学】
刘俊、傅元峰等编《中国现当代文学》
丁帆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讲稿》
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陈思和著《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版)》
王德威主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孙玉石著《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中国现代诗导读(1937-1949)》
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极力推荐!)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第二版)》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
傅元峰著《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
贺桂梅著《“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复试阅读
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
丁帆著《中国乡土小说史》
丁帆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
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
沈卫威著《东北流亡文学史论》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其他】
徐葆耕著《西方文学十五讲》
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沈阳著《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五、考试回忆
考了两次,关于考试状态和考前心态还是有话可说的。
英语考试最考验状态,阅读多,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政治和专业课基本都是写,只要动笔,就容易保持专注力。
一战考前一晚,太紧张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导致英语考试很难集中注意力,所幸那年英语不难。第一天考完太累,那晚睡得很好,第二天考专业课状态明显好很多。
二战考前几天阳了,考试那几天虽然没发烧,但感冒咳嗽,晚上睡不好,还特别想呕,每天只喝几口粥,不敢吃太多担心考试会吐。英语考试相当痛苦,题目难,加上身体不舒服,戴着口罩又呼吸不畅,做阅读时几近崩溃,专业课考场上也出了些状况,但还好坚持考完了。那两天基本是以近乎虚脱的身体状态硬撑,但没想过放弃,已经第二年了,硬着头皮也得考完。就初试结果来看,二战确实发挥的没有一战好,也许是坚持了下来,最后侥幸过线。
说这些其实想告诉大家,不用太担心自己的状态或心态,平时的积累是不会消失的。之前我也担心自己状态不好会影响发挥,但就这两次考试来看,确实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专业课考试,不可能所有题目都准备到,要灵活调动平时所学。22年外国文学题考的《旧约》、《答尔丢夫》和尤利西斯,我复习时没怎么关注(基本都在看文艺复兴以后的内容),但本科上外国文学课讲到莫里哀时,读了《伪君子》有印象,还旁听过英文系的圣经课,“尤利西斯”了解的不多,但之前选修过西方现代文学流派,老师提过《尤利西斯》是对《奥德赛》的戏仿,就找到了切入口。
还可以从作品出发临时组织答案,即使教材没有涉及,也可以通过分析作品总结观点,这比提前准备观点更灵活。23年论述家族题材作品特色的题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第八编的第六章是 “家族史的沉浮”,可惜我考前没看……)。
五、说在最后
我的笔记多又乱,还有错误,如果有同学需要,等我整理好了再发出来,不过还是建议大家有自己的资料和笔记。
至于背书,我也不是很擅长。像现当代文学,可能因为感兴趣,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多看几遍就有印象,不用怎么背。古代文学比较吃力,不理解的地方也只能硬背(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还是自己读的、思考的不够)。
还有二战的问题。二战心理压力更大,再来一年也不一定能考上。我有心理准备,只是不希望自己后悔。如果调剂上岸,以我的性格,肯定会后悔。但再来一年,也许还有可能。
《老残游记》里,老残去泰山玄珠洞寻找青龙子,中途向人问路。
庄家老道:“这山里的路,天生成九曲珠似的,一步一曲。若一直向前,必走入荆棘丛了。却又不许有意走曲路,有意曲便陷入深阱,永出不来了。我告诉你个诀窍罢:你这位先生颇虚心,我对你讲,眼前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
也许日后会后悔现在的选择,但时不时回头,理解过去的自己,便能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都无需否定自己的过去或现在。
祝福每个“在路上”的人,路在延伸,生命终将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