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協幾個版本個人聽感
柴小協確實好聽啊,連著對比幾版都不膩。

協奏曲整體印象:
第一樂章 悠揚遼遠又氣度開闊,熱烈而生機盎然;第二樂章 娓娓道來的畫面,漸向深邃的靜謐;第三樂章 明快活潑又朗然豪放,至最後熱情洋溢。
1. Heifetz

四個字:絲般順滑。太流暢利落了,聽著念頭通達般清爽,特別痛快,旋律每一個點都精准打到位,音符奔湧酣暢淋灕,音色也很有質感。
【第一樂章】獨奏快速時不是那種飄起來的輕,而是有發力根基、有線條感的輕靈,彷彿旋律都變得光滑起來。
展開部跳音旋律建立得流暢又緊實,華彩順滑地剔透晶瑩,細節又不失分明。
許多印象深刻、飛入雲霄的高音,是一切盡在掌握中的上探。
【第二樂章】感受到整體的空間感,獨奏像不動聲色但背後還是有克制住的感情色彩,只不過表象的流利太搶眼。
【第三樂章】獨奏好像每次都划到心底癢處,一點點蓄勢,幾次意猶未盡,然後伙同樂隊往你心裡錘幾下實的,扭頭若無其事在旁翩翩起舞一番,最後挾裹上你一起撲向熱情的尾聲。
Reiner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該有的神氣都立起來了,總體面貌挺符合樂曲氣質的,就是第一樂章尾聲海菲茲拉得太飛揚,樂隊似有一點點趕,第三樂章估計適應了,就比較從容。
此盤中Heifetz獨奏從始至終無論快慢都從容不迫,演繹之輕鬆讓人覺得彷彿沒有任何技術難點,旋律流淌像時而清冽時而明亮的溪水,非常暢快。
2. Oistrakh
確實抒情與民族氣質最匹配,聽了他與兩個樂團的版本,都很喜歡。


以USSR版來說:
【第一樂章】獨奏一出真摯而傷懷的優美就蔓延開來;展開部跳音旋律演奏得顯出一股神氣,從容又神采飛揚,旋律像立起來一樣,華彩也很有生氣。
華彩末尾別的版本大都是侵染進來,USSR版長笛加進來那一刻,有一種樂隊自遠方趕來相逢的意象,瞬間感動。
【第二樂章】獨奏彷彿前景歌者,傾訴著,與樂團一起展開寬廣畫卷,一片讓人眷戀的丘陵河流、森林田野,末尾漸漸淡遠。
【第三樂章】獨奏有一股獨特氣度,很難形容;之後有點剛柔並濟之意,感情色彩又很分明。收尾反而沒有海菲茲版充沛,倒是有身輕如燕、輕盈一躍的意味。
總得來說Oistrakh版,舒緩部分那種帶著憂鬱的抒情很俄式美學,該有氣度時能顯出氣魄,有些地方粗糲的果決還很俄羅斯脾氣,演繹得很有特質。
樂團版本方面:
個人對柴小協更偏愛第一樂章,因此樂團更喜歡軒昂一些的氣質,能在背景上塑造出壯闊感,與獨奏高歌一起,特別能展現北國情懷。
3. Kogan

同是俄式帶點憂鬱的抒情,但與Oistrakh相比更像一位內斂紳士,兩種不同氣質。Kogan的獨奏一些地方聽著有些鋒銳,很多高音都比較銳利,但有些低音演奏得很有骨氣。
樂團在該昂揚和宏偉的部分,有股西歐味,更像是皇家慶典場面,仔細一看樂團,巴黎,噢原來。
他的版本個人更喜歡第三樂章一些。
4. Milstein
5. Francescatti

發現一個有點清新的版本。
獨奏總體有爽朗也有輕靈纖麗,還有點西方宮廷味,有時彷彿置身歐洲藝術沙龍的大廳;且琴聲華麗時如歌唱的百靈鳥,別具一格的演繹風格。
【第一樂章】獨奏色彩明麗,帶暖色,旋律上斯拉夫民族特點和歐洲宮廷感時不時交錯。樂團有一點點溫吞。
展示部相比Oistrakh更靈巧一些,色彩偏亮,華彩歌唱感很鮮明。
【第二樂章】獨奏+樂團共塑出一種時代氣質,聯想起黑白影像的歌劇錄影,因為古早聲音偶爾還顫抖一下那種。
【第三樂章】快板節奏中獨奏很輕盈利索,但個別時候樂團沒能在後方墜住獨奏的欲飛感。
新奇中順帶把同專輯門E聽了,發現Francescatti有一個特質挺絕,小提琴在他手裡奏出的聲音,歌唱特質活靈活現,總讓我聯想到正在歌鳴的鳥兒,不知道屬於所用樂器還是手法,也許兩者都有。其他人像鄭版無論怎樣都會很明確是提琴樂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