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的美食美名扬
又是一年春天,不过今年大家对于露营的渴望好像更强烈一些--至少我已经看了一个星期的帐篷天幕卡式炉了,行万里路不容易,吃点不一样的还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是度量《不白吃这就是大中华美食2》,一定可以开拓你新的美食地图。
老虎菜可以说是我曾经很不想回忆的一道菜。倒不是不好吃,而是在我从来没吃过之前,我是没办法把这样一道菜和我大学时期的八块钱联系起来--毕竟在我们食堂,沙县小吃的馄饨和拌面加起来也就八块钱,但是这够一顿饭,同样的老虎菜吃完了只能开胃。但是后来自己做饭了就不这么觉得了--由此可见,最极致的省钱还是自己动手。
这个背后的故事很“套路”,就像我们家这边现在还流行的传统--新结婚的新娘子在结婚当晚要包饺子,不在多少,而是看包的样子和形状来评判她是否心灵手巧。不过这道虎了吧唧的菜能够流传下来也足以说明大家对于凉拌菜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川菜的取名再一次让人大开眼界。口水鸡,麻婆豆腐....其实当我知道“重庆鸡公煲”是因为创始人叫张重庆开始,就意识到很多菜你不能望文生义,容易闹笑话,但是这一次还是让我有了新的认知。虽然我第一次吃口水鸡是在一家上海菜馆,但是只能说从南方到北方的这样过渡,一家店是不是正宗是要排在是不是赚钱的后边的,也可以理解。
而关于馒头的传说,我的童年也记忆深刻。倒不是很早知道这个故事,而是有一天家长中午没时间做饭,所以就买了馒头当主食,而我不愿意吃没有馅儿的馒头,执着地想买包子,就又去了一次,问对方有没有包子卖,对方回答有,但是我买回家的依然是馒头--然后我才知道,在一些地区没有馅儿的也叫包子,知识是拓展了,但是馒头增加的有点多。其实应该问是有肉包子,素包子还是豆包,光说包子弄出歧义来自己也占了百分之五十的责任。
和食物有关的故事就是这么有意思,可能看到的只是一本书,但是其实内心里却会勾起很多回忆。人就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