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值得拥有
近几年,思维导图迅速流行起来,走进小学课堂,走进办公室,应用到了学习和工作的各个场景。思维导图是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教授发明,并在全球推广的思维工具,它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来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它是一个非常好的高效学习引导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喜欢探索的你一定不会放过这件神兵利器。
一、思维导图的原理
1、大脑多感官刺激,调动多个脑区,让思考和记忆更高效。研究显示大脑多感官刺激,调动多个脑区比单独一个感官记忆更加深刻,当年学英语那个不是带着耳机、大声朗读,奋笔疾书,眼、口、手、耳都用上。思维导图用图像、色彩的形式,左右脑并用,提升效率。
2、大脑更喜欢简单、高度浓缩的信息。大脑加工信息数目的能力局限是7±2,也就是说最好留给大脑处理的条数最好不要超过5个。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每一层级只表达和思考有限的信息。
3、大脑更喜欢结构化、有规律的信息。如何快速数记住图中这些点呢?我们不妨将其进行归类整合。把这些点从左到右,组合成梯形、三角形、弧形、五边形等这样有规律、有结构的点,是不是一下就一目了然了。绘制思维导图就是整理信息、总结规律、并行进行结构化搭建的过程。


4、大脑抑制不住对信息完整的渴望。大脑总是受不了残缺的信息,想象一下讲一个故事却不告诉你结局你会有多难受,人总是要等最后一只靴子落地才能安睡,思维导图一旦画出分支线条,就给大脑传递了一个残缺的信号,抑制不出补全信息的冲动,这就拓展了大脑继续思考。
5、思维导图以公共逻辑呈现信息。我们每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都不一样,于是在大脑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逻辑。如果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沟通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思维共识,思维导图正是以公共逻辑的形式,视觉化呈现出各自的想法。
总之,思维导图就是在迎合大脑思维方式,将思维过程视觉化呈现,促进高效思考。
二、思维导图六要素
【中心图】。指的就是中心主题,它是整幅思维导图的焦点,绘制时最好选取与中心主题内容相关的第一次联想到的图像,也就是第一印象,这样便于直观理解与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线条】。线条用于表达上下层内容的关系,连接上下层内容。大致分为两类:大纲主干和内容分支的线条。
【关键】。关键词被称为大脑内部信息提取时的“搜索引擎”。它是一段话中最具概括性和总结性、能够唤起大脑精准回忆的词语。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揭示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对于加深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有很大帮助。
【图像】。针对思维导图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我们可以采用视觉元素来突显重点,强化记忆,这些视觉元素就是图像。具体来讲,图像指的就是画在重要关键词旁边且能够代表相应含义的插图、代码、符号。运用图像语言,可以使信息更加形象、更加精准。
【颜色】。人类天生就是喜欢颜色的,人眼对于颜色的敏感度比对文字的敏感度高。颜色可以给人带来乐趣,同时,它带来的感官刺激让人印象深刻。
【结构】。将信息资料以明确的逻辑顺序排列,并依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厘清相应结构关系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导图中信息资料的直观性。思维导图的结构分为四种逻辑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和因果关系。
三、五步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步:选择重要核心主题。先在整张纸中央的九分之一处绘制中心图。
第二步:设置逻辑架构大纲。围绕主题,思考相关内容从那些方面去展开,选择四种逻辑关系中的一种去架构大纲。
第三步:拓展相关细节。围绕主干内容,绘制出支干线条,按照逻辑结构,思考下一级支干内容,这些相关关键词全部罗列在一张纸上,再通过归纳整理方式提炼支干内容,填充到线条后。继续绘制下一级分支。
第四步:思考信息节点关联。上述三步,思维导图树状结构基本成型,接下来就要思考不同类别之间是否有关联性。我们可以用箭头连接信息有关联的地方,直观地看到这些信息点之间的联系。如果发现关联性强于现有结构,前期结构不合适,还可以调整分支、调成层级。
第五步:添加重点内容图像。思维导图笔记与其他图解思考工具在视觉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加入了许多简笔画的图像,图像必须能够与内容产生关联。
好了,思维导图就介绍到这里,文末放了本文的思维导图示例。画起来吧,试试用思维导图来写报告、演讲、写读书笔记。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于成都2023年4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