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聪明人,却一辈子在社会最底层?
大家好,我是惟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很多聪明人,一辈子都没发财,还处在社会底层中,为了房贷而奔波。
为啥会这样?如果聪明人都在底层,那谁能爬到高层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缺少伯乐
小时候,我们学会两句名言:
1、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细细想来,这两句话不矛盾了吗?
我想了很久没想明白,直到阅历增加,才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教育我们不要在意眼前的得失,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功,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说,现实中,很多千里马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磨练。
而磨练需要机会。
就拿广告投放来说,你学再多的理论,都不如一年投十几亿的实战学得快。
领导愿意让你来负责,让你每天花几百万去投,你就是再平凡,投几亿也能成为广告投放的专家。
聪明人没这经历,也不如你。
其他领域、职业也是相同的道理,把你放在省长的位置干几年,你也能胜任省长职位。
很多工作都是如此,就算是扶头猪上位,干几年也能学得人模人样。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毕业后要去大厂,大厂有更多的资源能给到实践的机会。
如果一个人能遇到伯乐,指点人生,给你实践的机会,那你的成长就像是开了挂一样猛。
然而现实生活中,伯乐少得可怜。
二、不懂社会规则
聪明、有能力的人,往往自恃清高,有性格,有脾气。
他们看不起一心钻营的人,认为那是小人行径,不靠自己努力,只想着依靠别人。
这是典型的不懂社会规则表现。
社会最大的规则是弱肉强食。
作为弱者,想要变成强者,必须先依附强者,否则在你成长的道理上,强者就会给你使绊子。
因为你的崛起,会分走强者的利益,你又不愿意站边,只能先剿灭。

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攻下南京,从此官运亨通。但在立功表彰上,庞青云向慈禧请求,免除江苏地区三年赋税。
要知道,当时江苏地区养着全清朝,没有赋税,老佛爷都得喝西北风。
但是面对功臣的请求,慈禧被迫答应。
庞的仕途肯定就完了。
而后,两位大臣还想拉他一把,但庞并不想站队,最后落得个被暗杀的下场。
有功又如何,不懂官场规则,照样玩儿完。
听起来可能觉得跟自己无关,其实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一家公司,都是一个江湖,都讲人情世故。
即使是聪明人,也要学会社会规则,该送礼送礼,该请客请客。不要觉得这是文化糟粕。你想啊,为什么这些能流传几千年不衰,那是有道理的。
这样做,能让强者都帮你,让小人都不敢弄你,你才能好好做事。
所谓”大智若愚“,应该有新的解释。
通俗的解释是,聪明人要装着很愚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锋芒必露容易树敌太多。
这是对外,而对内心。
则是装着自己很愚笨,放下心气,向别人学习,借别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做事

三、环境拖累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家搬家。
很多人不是不聪明,而是被环境拖累的。
上学时,尖子班的学生往往整体成绩都较好,一个中等水平比得上普通班前几名。
是因为尖子班学生更聪明吗?
当然不是,普通班也有聪明的学生,但受到教室环境的影响,他们很难全神贯注的学习。
上了大学也是相同,普通大学的学生大家都放空自我,天天玩游戏。一个爱学习的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不被带偏。
进入职场也是如此,差生聚在一起,每天下班就约酒,从不提升自己,结果很容易被职场淘汰。
多数人是无法从环境中逃离的,环境是哪样,他就会成为哪样的人。
聪明人,就是这样被消耗掉的。
只有一部分人,他们有一种逆环境的能力。
比如那些从专科升到本科,再到重点大学读研究生。
这样的人,也许学业前半段沉沦,后半段觉悟,爆发出惊人的自制力,不再被环境所干扰。
这样的人一定是潜力股,姑娘如果遇到这样的男生,就是嫁了吧。
无论出身贵贱,智力高低,想要成功,一定要重视环境的力量。
要想办法进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大家不是在学习,就是在搞钱。你待在里面,哪来的脸躺平,自尊心会驱使你跟着大流前行。
就像一滴湖里的水,永远只有风平浪静,而一滴海里的水,只需要等风来,就能掀起滔天巨浪。
关于读书、成长、认知、赚钱的问题,欢迎与我交流,回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