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旅行日记
去阿姆旅游其实已经是很早以前了。发生在1月20日。当时刚来法国,甚至都还没怎么settle down,就跟着学姐一起出去开始我在欧洲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旅游。
对阿姆的初印象就是一个很可爱、很安静的自行车小城。因为蓝天白云之下,时常能听得到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


最好笑的是,我们在阿姆度过了除夕夜,我们在阿姆吃了一家评价很高的中餐,确实很好吃,于是我们的农历2024也就这么开始了。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各个城市的广场。广场上总是热闹的,有生气的。阿姆的广场上有人跟鸽子玩耍,有人跳舞,有人打鼓,有人唱歌。


不过一到了晚上,这个安静祥和的自行车小城就完全变了模样。晚上,女郎们站在艳红色的橱窗里招揽顾客。coffee shop门口的da ma味道更重了。路边的🔞表演和porn商店都人满为患。就连运河边也飘起一层诡异的雾气。


但是我们的晚餐非常出色。以青花瓷为主题的Dutch Food,很香。


第二天我们去了圣桑安斯风车村,早上吃的是非常有名的可丽饼。但是真的太甜了,要命。

回来之后的晚上我们吃了好多肉。三个人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下面所有,有点夸张。

其实阿姆的城市建设非常有意思,跟我之前认识的城市都不一样。以一个中心为起点,沿着很多条运河以半圆形发散开来,而最中间就坐落着中央车站。
上学期看了戴锦华教授导赏的《中央车站》,讲的是在混乱的人口贩卖环境下的温情故事。虽然片中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但是我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中央车站”这个词始终很惦记。
这次来了阿姆斯特丹,也有“central station”,但这里的中央车站却又是另一幅景象,这里有地铁,有火车,有地上电轨车,有公交。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公共的钢琴,有药草香味的车厢,还能看得到各式各样的人汇聚坐在这里,有的可能穿着制服坐在你面前吃着快餐然后匆匆赶路,有的可能提着行李箱刚刚到达,但大家都一样,在这个“自行车小城”里自洽地生活着。
最后一天我们逛了两个博物馆,真的会累到🐭。
梵高美术馆从梵高的自画像开始,有很多我没拍,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自画像精神状态特别丰富,有chill的,有很严肃的,也有很忧伤的。最喜欢的是下面两幅,笔触是很典型的梵高式短刷,眼睛和鼻子的颜色都总会用橙色去提亮。
后来是梵高的农民画时期。他的画让我狠狠联想到了爷爷奶奶在乡下的瓦片房,感觉p3画里的不只是吃土豆的人,更像是很多年以前我们一家人簇拥围坐在一小个暖光灯下。真厉害啊,用深沉的、大地的颜色,去续写真正活在大地上的人民。
但必须要插一嘴的是,上学期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看的《百年无极》一展刚好展出了梵高画的农民p6,当时在这幅画前驻足了很久很久,因为感觉能跟他对话,能从他眼神里看到细腻的温情、一丝忧郁和无奈、一些疲惫。真的,很动容。
第三部分就到了一些风景画,也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p7叫做《sunset》,但全画面没有出现太阳本体,留下的只有绚烂的,纷杂的橙色、红色、黄色。天空留下梵高式的笔刷痕迹,我总觉得有种莫兰迪色的冷静,像是在和斑驳的树下光影交相辉映。整幅画,就像水一样自然的流动的云和大地。
p8叫God farmhouse in a wheatfield, 但我反而觉得主角是这颗大树。树叶被用灵动的圆点来描绘,很像小时候学国画的点法。大地上绿草和灰色泥土混杂在一起,却不觉得乱,只觉得真实而有春天的气息。
p10,“有些颜色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像夫妻一样相互成全。”三对情人在春风和煦的下午在花树边散步停留,多么有生命力。
麦浪啊、大树啊、云朵啊、人啊,都在他的笔下变得流动可见,像水一般,在平静的生活里流淌出肆意的力量。

之后去了荷兰国家博物馆。

很大,很多藏品,看到了夜巡。
地铁上戴着黑色圆球耳环的男人,种着奇形怪状的南瓜,主动跟我们说晚上好的路边交警,在中央车站弹公共钢琴的男人,在街边乞讨却养着一只小狗的流浪汉,餐厅里不苟言笑却说喜欢我们叠的千纸鹤的爷爷,广场上拿米分给我们喂鸽子的小男孩,纪念品店里请我们吃枫糖华夫饼干的大哥,喜欢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