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读书日
查看话题 >没有一个「完美的时刻」打开一本书

提到阅读经典文学, 我的朋友们这样说:
—想阅读经典文学,但是翻了几页书,望而却步。
—上学的时候阅读量还可以, 工作后太忙了, 读书也不多了。
—短视频和碎片信息荼毒了我们的文字感受力……
—无法长时间忍耐书籍这种不够生动的形式。
比较shame的是作为一个文学专业毕业的内容从业者, 我的阅读量也曾一度跌落谷底,原因就是忙, 快节奏的生活容不下文学。所幸疫情这两三年,我又捡了些书本回来, 读了些原著、在研究一些写作技巧,尝试虚构文学的创作。
也许很多次遇到一本感兴趣的名著,我们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读懂,也不知道有没有必要读。文学经典确实比较难读, 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知识作为铺垫,读得才能不那么一头雾水。同时也需要一些阅读经验和文学审美能力。
我喜欢说, 很多时候我感觉读名著的过程并不美好, 就像是在爬山,文学史上的名著加起来就是连绵不绝的群山。我常常感慨,吾生有涯而书海无涯,为了珍惜人生,应该不读或少读没有营养的书,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书,则好好读。
那么就来聊聊最近读经典的一些体会吧,希望读完这篇文章,你会拿起一本书柜里尘封了很久的书,翻开它……
由易到难,兴趣为主
我们总是容易被大部头书吸引,急于想看懂,但初读时往往只是沾其表面,犹如飞鸟在湖面匆匆掠过。如果缺少丰富的人生经历,怕是难领会曹雪芹著书《红楼梦》的苦心;被其中千千万万的人物故事吸引,体会不到这出悲剧到底“悲”在哪儿?为什么又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造诣?
不了解拉美的历史社会,可能读不出来《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突破,为什么诺奖钟情于他?不了解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打开《尤利西斯》这类现代小说,就会被吓到,种种意识流手法把人绕晕,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再打开这本书了!
我比较不建议一上来就看这些比较难的大部头, 阅读是一种习惯,文字的敏锐度、审美是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提升的,如果很久没有阅读的习惯,对文字和书籍比较钝感的话,比较科学的方法还是从简单的入手,选一些现实主义流派的书开始读。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劳伦斯、海明威......这些作品的主题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爱情、亲情、道德、社会风俗……作品中的内容很大部分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对生活的再现,有些生活经验, 理解起来就不会太困难。这些书很适合用来找阅读的感觉。
比较厚的小说也不必急着全读完,一天读50页,尽量培养一个习惯。一段时间后,阅读能力上来了, 自然就越来越轻松。
中国文学可以从余华、王安忆,这些热门的当代作家开始读。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兼备,又通俗易懂。
整体看来,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优先挑选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生活贴近的,先养成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每日和文字接触一下,日积月累,阅读能力就能提升。
放慢速度,感受文字之美
我喜欢为阅读腾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一个安静的角落。
读一本文学作品,先大致浏览一下目录,从第一个句子开始,先读懂一个完整的句子,再读懂一个段落。之后每个章节作为一个小节点,读懂一章,再读下一章,这样的循序渐进。
比较想强调“读懂”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以为自己读懂了。我所理解的,即所读的这个词、句子、段落在脑中真的停留了一下,你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者理解了这句话的逻辑和道理;或者,感觉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等等。
有些作家的行文风格比较晦涩难懂,爱联想比喻,每句话都在追求(或挑战)艺术巅峰。比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虽然汉语翻译不能全部还原法语之美,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炼字精美,句子是精心建构的,充满大量比喻、暗喻。福楼拜创新了小说的叙事视角,有人称其为“悬置在空中的”艺术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不会太在意阅读速度,比较精妙的地方多读两遍, 细致地感受它,是最重要的。

了解文学史和作品时代背景
我喜欢把看文学史比作看美食节目,看着看着,胃口就打开了,天南地北的食物都想去尝尝。读书也是这样,求知也是这样,先培养一个好的胃口。
适当了解文学史,可以扩充阅读的视野,开发未知且潜在的阅读兴趣。文学史是文学的故事,可以当作一本小说来读,最好是读一读中国的,再读一读外国的。
阅读前可以多了解一下作家的情况和创作背景,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之类, 这些东西大概就是一本书的外在“语境”吧! 了解越丰富, 进入作品的时候也就越轻松。
比如读司汤达的《红与黑》, 可以了解一下——法国大革命, 于连非常崇拜拿破仑,他的人生规划是被拿破仑的事迹所启发的,他想从一个平民靠个人奋斗走向成功,觉得这个是可行的事情。书名中的“红”是军服,“黑”是教袍, 于连的个人奋斗故事围绕这两条路线展开。

俄罗斯的现实批判小说曾风靡世界,国情原因, 这些小说影响了一代代国人。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时俄罗斯的斯拉夫民族派和西化派的政治矛盾,及俄罗斯人自己的宗教——东正教。当读《罪与罚》,它的外表是一个侦探故事,可读着读着,会发现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狂乱思绪让人晕头转向,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很容易放弃阅读下去, 而了解一些宗教背景, 这里可以跳过或者粗读, 主人公内在有强烈的人-神宗教冲突,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冲突感、纠结感。

读书札记,温故知新
读书笔记常常容易被我们忽略,我也是近来去重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这很受益。一边看一边划划写写,既不容易走神, 想象力也比较活跃。读完一本书后重温, 看着笔记就能回忆起来书的内容, 及阅读时的感受。做笔记对我来说, 似乎也变为了一种阅读时,感受时间流逝的方式——我们总要留下些什么。
对于一部文学经典, 探讨地是永恒的话题:复杂的人性、情感、关于意义的思考、对社会历史的批判等等, 非常值得反复读。隔一两年再读一遍,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化了,看问题的角度变化了,这就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
阅读是输入,书写是输出。把感受、心得随手记录,就像旅行的时候喜欢拍照,这让阅读的过程充满探索的激情。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启发,是最珍贵的东西。
祝各位春天阅读愉快!🌈
近期会多分享一些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Picaro Adelita
© 本文版权归 Picaro Adelit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