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五月到去年十二月的漫长时间,我家到公司的路正在修高架和地铁,公交吭哧在铁栏水马之间,滞涩如血管的栓塞。在这折腾又令人无力的来回三小时通勤路,我找到了欧文亚隆这枚解药,让我可以充实而受抚慰地度过这段因交通和其他琐碎导致的身心淤堵期。起先看的是《日益亲近》,一本由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完成的咨询记录及对话。形式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我们多少会很好奇咨询室那个对外界而言很封闭的盒子内外,到底会真实地发生一些什么。而它开创而先锋地打破传统设置,让这一过程公开化在透明里,以信件的方式。但书的本身其实是无关猎奇的,它读起来甚至是艰涩的。其中来访者金妮的表述,更像是对亚隆的个人梦呓,琐碎、私人化、意识流,需要调用很多感官来体验她的感官世界。其中对真实咨询的呈现,也会让我们发掘,咨询的过程以及它给来访带来的变动,丝毫不会像很多心理学公号文因简化的表述带给我们的顺滑错觉,它反而像一层雾状的东西,弥漫其中更多的是滞涩的困境,以及大家在对艰难沮丧的耐受里,各自对小的立足点作出的微小试探。改变不是乌云大开明空显现,而是偶尔有一些新的东西钻出厚实的缝隙。他不太避讳展示自己作为写作者在作家金妮面前的怯;也不避讳展示自己某些瞬间的虚荣,比如在咨询室里摆设的巨大书架;甚至这本书背后隐秘的创作动力,他也借由同行之口说出:我怀疑你是不是有点爱金妮?——他具有爱同类的“自恋”,所幸他在此过程中保有自知。之后看的是《诊疗室的谎言》,本身就涉及非常诱人且具有禁忌性的话题:发生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翻开后,发现它在我想象的好看之外,还多几层出乎意料的好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欲望及见诸行动,因其禁忌性,通常是被简化性或标签化表述的,但亚隆的表达具有极高的精密度,且小说的创作形式让它得以呈现饱满复杂的颗粒度。亚隆毫不克制地,让这个旋涡般沸腾翻滚的欲望世界自一开始就映入我们的感官世界。它不仅仅是肉体本能,最原始的生理吸引,还经由咨询师西摩欲望背后绑定的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得以放大。这段故事的女主人公贝拉,美丽、危险,有着幽深沼泽般的暗能量和感召力。如冰山从底处破裂,事态在西摩的坚持和挣扎里,在他“技术创新”、“先锋精神”和“为来访考虑”的无意识巧妙自欺中,逐渐崩盘了伦理约束。我们在激烈的感官冲击里,从而懂得,谎言到来的时刻,如同磁识别和引诱铁,有着汹涌的能量,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致命吸引力,它裹挟我们的本能和弱点,迎合我们自认只手翻天的自恋。所以,哪怕是个有情怀、也颇有专业造诣的资深咨询师,也难以摆脱这股旋风吸引力。当然,魔法消失,庸常自会浮现;破禁的诱惑力丧失之后,消磨凸显。此外,它有着非常巧妙的情节设定,比如其中的一段"反哺":欲以"引诱咨询师"来破坏咨询伦理、以便向拉许医生报私仇的律师卡萝,即使在谎言性叙事中,依旧无意识呈现了她的真实命运信息和情绪,并在这个过程里释放了她深层的痛苦,进而丢弃最初的报复念头。机缘巧合下,她因律师工作接触了拉许的辅导老师马竭尔,此时马竭尔因为自身对财富的贪念被卷入欺诈事件,因对名节的考虑,他在孤立无援的心理困境中只得拉卡萝作为的救命稻草。卡萝结合自己在治疗中习得的方法,给马竭尔提供了类心理咨询的心理援助。我们不可能不在“谎言”和“演绎”中暴露我们的真实;咨询也不是强者拯救弱者,有时它是带有弱点的人相互为药。后来读的是涉及死亡焦虑的《直视骄阳》和《爱情刽子手》。因为在欧文亚隆创作里密集存在的死亡主题,有一阵我很疑惑他是否自身就有着非常深重的死亡焦虑。不过看书和访谈里,倒未见对亚隆有相关的描述。欧文亚隆在书和访谈里都有提到,是身边朋友的衰老和离世,让他更多关注到“死亡”这个主题,希望创作相关,以便给更多有死亡焦虑的人提供到帮助。而个人生活和专业领域的自我实现,对潜能的发挥,治疗师工作带来的价值感,都很大程度让他自身的死亡焦虑维持在正常水平。尽管主题涉及“死亡”这种人类的终极恐惧,《直视骄阳》和《爱情刽子手》给我的感觉是明色调的。它们意味一种认清“人生而会死”,“存在总要承受孤独”的人类悲剧性后,以“活出生命的饱满性”来向死而生的积极态度。《直视骄阳》中提及的一些关于生死的观念在我看来非常诗意。比如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观念,他认为生命其实相当于夹在两方永恒黑暗间的短暂光束,一方是生前的黑暗,一方是生后的黑暗,想想生前的黑暗,就可以安慰生后的黑暗。物理性上,每个人死后,他的分子会以另一些形式重新参与自然循环。人际关系层面,我们的人生体验中总有些东西会波动他人的生命体验,比如某种特质、某种教导,或是我们带给人的舒服感觉,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影响,也会让我们的生命获得其他形式的存续。印象很深的是一个胖女孩用脂肪克服患癌父亲极度瘦削的形象留给她的恐惧的故事;
还有一个是惹人憎恶的男性来访在弥留时刻发光发热的故事。
我很喜欢他在临终的两段感慨: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我在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无论是柜台的驼子、擦地板的老太太,甚至是我的同事;我不等于我的工作,我的谈话,我的衣服,都不是。我不等于我(破破烂烂)的鞋子。
两本书中涉及到的应对死亡焦虑的方法论也很多。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充分地体验生命、保持人际连接这两点。
作为一个曾经有密集死亡焦虑、现在偶有死亡焦虑的读者,我是一个难以深入走进一些关系并害怕进取的人,因为那个滚滚车轮突然翻车戛然而止的画面于我太可怕了,背负的挚爱大包裹瞬间掉进河里的感觉也太可怕了。
看欧文亚隆的书,则提醒和印证了我在退缩同时也会有的另一种恐慌:没有充分地体验生命,只会带来更多遗憾和愧疚,反而加深死亡焦虑。而这种意识,也确实给我的世界带来了一些新影响。比如在开发很多潜能上,我主动了很多。
这两本书带给我的另一有价值的事情,是让我知道,死亡焦虑的面目非常多,它未必是“怕死”,也可能是对爱或者性的迷恋,对旅行的疯狂,不断的暴食,或者乔装面目出现在对其他事务的焦虑里。这启发了我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识别和缓解一些隐性的死亡焦虑。
欧文亚隆还有一些其他的书,涉及母亲主题的《妈妈和生命的意义》,关于团体治疗的《觉醒与超越》,与哲学及心理治疗相关的虚构小说《当尼采哭泣》,这些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完,看完我会来跟大家再分享感想~
也欢迎你跟我分享你生命里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