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豆瓣写信
好友,别来无恙。
自开春以来,我再未执笔,记忆仿佛在不断的衰退,南方北方的春天割裂的如此恍惚,人仿佛不再完整。
2月我在写字楼忙碌,经历了一茬业务调整,整个人忙了很多,3月南方的城市樱花开到荼蘼,城市绿化带的各类花不断冲上社交媒体,而在北方,年老的父母每日住在医院狭小的病床上,等待检查、等待手术、等待身体一点一点好起来。
4月突然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一股需要再次前进的力量,包括要对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渴求,开始接受系统培训,也突然产生了学历焦虑,开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着手筹划考研的事情,南方城市的花,已经由粉红一片的樱花,换成了蓝盈盈的蓝花楹,开满城市的白天和黑夜。
而4月的北方,时而被沙尘暴肆虐,接着下了两场大雪,白雪和在村庄里盛开的梨花融为一体,气温一直不稳定,农人也已经看惯生长发芽的一切生物,在无常季候中的生生死死——总还是会有一些收成的。
我们培训课程上,CHO说到一个细节,面对每一位高管应聘者,人力面试会有一个必答问题:“你的爱好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依此判断一个人的潜力和行动,“如果你爱好一件事情,而无法将它发展到该领域半个专家的程度,那么你的行动力就是有问题的。”
深以为意。我爱好写作,大学毕业的时候,写了几百万字的日记和散文随笔,结集出了一本书,如果说我把“爱好写作”发展到什么程度,那么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可以拿它当谋生的手段”。
开春以来,没有在豆瓣写信,却赚了一些稿酬,有朋友、以前的领导、陌生人找来需要写作的诉求,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收到一笔一笔的报酬,这种感觉很踏实。
刚毕业的时候,从事的是给电视台栏目拍摄片子的工作,顺带会帮纪录片写解说词,为一些普法剧写小剧本,后来去了国外待了一年多,工作机会受限,就找一些国外的中文杂志供稿,断断续续出产也还可以。回国后一直在做品牌管理相关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拿写作当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的确,写作帮我在职场产生很多额外的受益,同时在自我梳理和自我完善方面,提供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
今年琐碎的事情和提上日程要做的事情很多也很重要,但是依然希望在豆瓣能够坚持做一些记录,尽量做到言之有物,记录在南方城市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如果记忆翻新,那么再记录一些在北方的印象,这是我们年纪渐长、对乏陈可善的生活留有思考痕迹的必由之路罢——4月初的一天,发小发来启蒙老师家门口的一张照片,我突然眼眶湿润,记得也是十一二岁的春天,有一个课间,被老师派去他家里拿几本书,门口盛开的梨花让整个庭院像处在世外桃源,走进去后,被一屋子的书籍所震撼,以至于影响到此后一生对于书的执念和对于春天梨花的特殊情愫,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如果没有这样的影像,大概一辈子也不会再记起这样的场景。
那天夜里,又梦到这样的景象,感受到童年带来的美好和温暖,醒来很是想念我的老师,不知往后还有没有机会,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午后,我们能坐在庭院,一起聊聊天,我想给他讲一讲我这些年的经历。
已经无法想起父亲和母亲年轻时候的样子,那时候他们从不拍一张照片,而我们的记忆,也真正的在丧失。
过去三十年,能够描述清楚的事情,大概就是不多的一些场景罢。
能在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幸福,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即使无法确定“我到哪里去”,也是足够的,我是女儿,是妻子,是闺蜜,是企业职员,每一种身份,都需要用尽力气去承担应当的角色责任。
这些都是我们的痕迹,我在豆瓣写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