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25 马洛伊《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25 马洛伊《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20230424,几天前在豆瓣看到有人引用了马洛伊《烛烬》中的一段,有感应,去淘宝找它,顺带买了一本也是马洛伊的《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我先在陪护嘟的两天看完了《烛烬》,最大的SUPRISE是那么多问题,没有答案。是的,就像是生活本身,我们的生命本身,并没有答案。但是总觉得篇幅太短,很多东西没有铺开,没有写透。
后来开始看《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我刚开始对它没有抱什么希望,因为它的名字看上去很不像个什么好作品。明明是两本书《真爱》+《尤迪特....和尾声》的合集,却硬起了个这么不讨好的名字。配不上书里的文字的名字。
从刚开始读就让人欲罢不能。我现在读到399页,有些担心很快就要读完了。想要这个旅程不这么快结束。
我怀疑这并不是一部小说,而且包装成小说的某种哲学书?他的风格和去年那本黄皮韩国人哲学书很像很像。 读的时候,情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里头都是“真相”,马洛伊的笔清楚地把所有的人类的共通的情感写在了里头。不只是爱情,也不是爱情,他探索的,讨论的,文字反复咀嚼和靠近的,都是死亡本身。他不说死亡,只说孤独。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深处,也对这个词,有着无限的恐惧和无可奈何。
他像一个纪录片的导演,“故事”里所有的心理活动和线索都记录了下来。然后呢?他常用到的词,“真相”是什么?
我不知道他在最后有没有总结和阐述。以我的推断,他不会有勇气写下“死亡无解”这个答案。
我很庆幸自己是在40岁的时候读到它,再早十年,可能不会有如此的共鸣。再晚十年,可能已知天命,也不和作者谈心了,不会有如此收获。阅读,也是上天的安排。
20230426上午,是的,书里他写了所有的想法,他对所有事物的。很多作者的这类书是散文集,目录里你可以看到例如:关于生活,关于泡茶,关于饮食,关于爱情,关于政治,关于友谊之类的题目。
但是那样的东西,看久了难免觉得无趣和教条。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不一样,所认同和感知的东西也不一样。
他非常巧妙地把这些写成一部小说,是的,甚至是有趣的。好比给小朋友做辅导,同样的内容,一种是让他们正襟危坐地开始“学习”,一种是把东西编织成了游戏,玩儿去吧,其中能学到多少算多少。
他把这做成了好玩的游戏,就想:“来吧,坐下,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20230426下午,我觉得有必要读完,我太想要直到那个真相是什么了,那个战争期间所谓的“有钱人”紧紧抓着,没有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我读完了尤迪特的部分。原来,真爱是从博士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和他自己的角度描述这个故事。而第二个部分是博士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的情人的角度描述这个故事。
让我疑惑的是,尤迪特是有名字的,我们甚至知道她的姓氏是“阿尔多佐”。尤迪特的情人也是有名字的,他叫艾德。第一任妻子是伊伦卡。而博士先生他是没有名字的?或许我从未留意?好比那个秘密,那个真相,没有名字,没有语言能够说明。
也许是秃头作家彼得。拉扎儿所说的,条件反射,欢乐。那又是什么呢?能够跨越死亡的永恒,而照亮人生的东西?
也许并没有答案,所以作者把它放在幕布后头,他让人感觉有这样一个东西,可是他就像所有的魔术师一样,都知道,这只是个把戏,幕布后头,什么都没有。
所有的事实,都写在书里。只是都缺了答案。
这本书是个悬在空中的烟火,它爆炸,变成一个大大的问号。
它提出的问题,是千百年来,人类探寻的问题,它想知道的终极答案,如炼金术那样都在远方。
我不相信西方的文化能够解决书里的问题,或是人类的问题。东方的文化也许可以?但是,现在的东方文化,它的条件反射,又有没有人能懂得呢?
博士和艾德和相遇,也是源点和终点的相遇,一个闭环的圆,画上书的句号,人生的句号。
20230426晚,我看这个书的几天会感同身受其中人物的愤怒,忧伤,痛苦和呐喊,仿佛我成了他们。但是看完抽离出来以后,我又会觉得东方人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他们的苦恼。
也许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结局。
我之所以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处于现代社会,经济上的脉路,消费主义的影响等等和西方是很接近的。但是没有这样的日常困惑,因为中国流淌的文化还是滋养着她的子孙们。
比如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的反而是寻找孤独,拥抱孤独。宋代山水的巍峨和人的渺小。水墨画追求平淡天真,恬淡虚无的美学倾向。这些让东方人,更容易享受孤独,拥抱孤独。进而拥抱孤独的兄弟,死亡本身。
雪山清冷,我却向往独行于山间。这样的渴望,可能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