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军事里的世界史》:战必胜,从来都不是靠人多势众
战争,永远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因为,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以及西方不良势力搅动的台海局势告诉我们,
当今世界,在平和的洋面下,依然暗流涌动,军事的发展依然是各国的重中之重。
以史为鉴,通过对古代军事史的学习,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乃至未来的军事发展走势。
「军事里的世界史」是「军事里的中国史」的姊妹篇,由全网500万+粉丝的专业军事历史媒体「冷兵器研究所」出品。该团队深耕古代军事与历史领域,曾荣获2017年度微博潜力历史大V等诸多荣誉。
有幸读过「军事里的中国史」,对大众基本都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战役,作者却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找到读者最感兴趣的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每个故事让人读起来都津津有味。
而「军事里的世界史」一书,作者一改写中国史的风格,变得一板一眼了,少了些调侃和诙谐,多了些更专业的讲解。从军事视角探察世界3000年的变化,故事的精彩性可能不是特别强,但丰富的军事知识却更让人受用。

想想也是,我们对中国的历史的了解都很有限,更何况更遥远的世界古代史。
提起世界战争史,人们的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其范围之广、战斗之残酷让我们至今记忆犹新。
而对冷兵器时代的世界军事,我们的认知大多是来自国外的影视剧。
古代战争,场面声势宏大,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甚至还有魔幻和浪漫主义色彩。
譬如: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斯巴达勇士……,个个如雷贯耳。他们之所以能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他们都主导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那么,单靠军队统帅的惊人绝艳的军事才能,和士兵精锐和英勇就能以少胜多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本书的作者通过军事视角,从装备、兵种、军制和战略等方面给我们进行了深度剖析。

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希腊人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大胜波斯帝国的入侵大军,创下了192比6400的夸张战损比。
其实并不是希腊人多么英勇,波斯军队多么孱弱,而是希腊人应战的兵种充分利用了地利的优势。
双方交战的战场,不仅地形狭长,而且四周还是高低起伏的丘陵。
这种情况下,善于在广阔平原作战的波斯骑兵,怎么扛得住希腊身着铠甲的重步兵方阵的近身肉搏?
亚历山大大帝之所以能取在东征的战场上一次次战胜数倍于自己的对手,其父腓力二世创建的马其顿方阵功不可没。
马其顿方阵是多种不同兵种的配合作战,强调是是战术配合,再加上亚历山大卓越的指挥才能,这在每次冲锋时,军队像一盘散沙的欧洲古战场上,自然就所向披靡了。
高加米拉之战,击溃号称百万的波斯帝国大军;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彻底征服印度……,亚历山大率领不足5万的马其顿东征军团创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版图,给世界军事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对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古罗马军团的长盛不衰则来源于不断完善的军制改革。
首先,废除了根据财产分配士兵战斗序列,而采用了更具有攻击性的三列式军团。
同时,罗马统帅非常重视维护和调整士兵的装备,平时军队对兵器的质量把控非常严格。
其次,取消临时征召,采用长期服兵役,让军事训练的价值得以保留下来;
特别是面对乌合之众时,训练有素,拿战斗当家常便饭的罗马正规军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
时任不列颠总督的苏埃托尼乌斯,率1万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在惠灵顿大街,以牺牲400人的代价全歼了8万之众的不列颠义军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分钟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一小时能决定战局的胜负、一天则能决定帝国的命运」,作者给冷兵器时代的西方军事史做出了最贴切的诠释。

最发人深思的是本书「大航海时代」和「工业时代」两个章节。
看到西方航海和热兵器的迅速发展,并逐渐称霸世界,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有谁会想到,区区4千人的英国远征军,竟然打败了拥军80万之众的大清王朝。
中国的船舰不坚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高大的战船就顺江而下大破东吴,远比什么维京海盗威武得多;郑和下西洋,远洋探险比哥伦布早了87年。
中国的火炮不利吗?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宋朝时发明的「突火枪」世界热兵器时代到来的标志,甚至世界上第一门实证最早的火铳也是元大德二年铜火铳。
而火枪和火炮,也是在14世纪,随蒙古军队西征时传入阿拉伯地区,才被欧洲人所了解。
遗憾的是,自明朝开国以来火器发展就一直处于极其缓慢的过程,特别是到了清朝,火炮技术更是完全停滞。
清朝的闭关锁国,国内看似一片歌舞升平了,武器都快荒废了,还谈什么军备的革新?
而此时,西方的武器经过工业革命洗礼后,开启了大规模生产量化阶段。
当面对船坚炮利的西方军队入侵,弓箭枪炮混杂,冷热兵器并用的清朝军队人数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本书最后,作者特有的对比和提问,更是看得到其良苦用心,读世界军事史不能只看热闹,更要学会思考,通过对比,发现差距,并正视差距、发愤图强。
痛定思痛,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原子弹、氢弹的试爆成功,再到现代的航空母舰和歼-20,经历了几代有志之士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军工终于从一穷二白到走向世界。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解放军历经11次大裁军,军队总规模由550万降到200万,但是军队的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数量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铭记历史才能放眼未来,中国军队不好战,但决不惧战。
所以,美国为首的什么五眼联盟、三眼联盟,再怎么叫嚣,也不敢跨过中国划下的捍卫祖国统一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