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商的“小技巧”——跋国图藏两种明正德刻本《孙可之文集》
明代书商的“小技巧”
——跋国图藏两种明正德刻本《孙可之文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本明正德年间王鏖刻《孙可之文集》,其中一本无序有目,为行文方便,将此本称为乙本,而将有序有目者称为甲本。通过对此二本的简单对校后,可以很明晰地看出,此二本源出于同一版本地不同印次,故国图将二者均标记为明正德十二年刊刻是没有问题的。

除去前文所述二者有序无序的区别外,乙本较之甲本,于目次后多出“大宋天圣元年戊辰 密阁校理仲淹家塾”字样的牌记,而此牌记亦不见于现存的南宋蜀刻《孙可之文集》(此本或为明王鏊本所据之底本),可知为后人妄加,非王鏖刻本本有。

细察此牌记记录之内容,亦有可疑之处。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可知,天圣乃仁宗的第一个年号,但是此年的干支却为“癸亥”与图所示不符。但是有意思的是,天圣六年却恰为戊辰年,不知此前是否有人以此年号来作伪,而本书的收藏者在移抄时误将“六”讹成了“元”。或许是后世人在作伪时参考当时之干支也并非无可能。总之此处“天圣元年”和“戊辰”是无法对应的,此处很明显是后人妄加,借以炒作书的价值。而且,“仲淹家塾”在笔者的检索过程中也并未发现,很可能亦是后人之妄加。
除去这一个方面的不同外,乙本的藏书印明显要多于甲本,可知乙本在后世的流通、流转较甲本充分,甲本更像被“束之高阁”。下图为甲、乙本的部分藏书印,其中上侧为乙本,下侧为甲本:


虽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处理,但是部分藏书印仍然是可以进行辨别的。但是反观甲本,笔者曾亲眼见过甲本的实际情况,除去现代图书馆的收藏印外并无其它收藏印。同时根据板片的漫漶程度亦可知,甲本当属后印本,其正文部分存在大量的脱讹,而此并不像是在书籍的流转中所出现的,而是板片已出现此种问题。
综上,笔者通过对国图所藏的明王鏊所刻的《孙可之文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通过此看到当时社会的“伪宋”情况,以及书籍的具体流转过程。文章结构还是过于简单,部分思路还并未理清,待日后在进行一定的丰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