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生来点“松弛感”
查看话题 >高级的“松弛感”来源于“Capacity”
什么是 “松弛感”
如果问你近期有哪些备受追捧的网络热词,“松弛感”一定会位列其中。据传,它的火爆起因于某位博主分享的一则见闻:一家人在出游时发生了意外,孩子因为证件过期无法登机。按照通常的“剧情”,全家的计划将不得不被迫取消。但令人感叹的是,妈妈选择陪同孩子回家,其余的家人仍然“轻装上阵”,继续行程。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我们可能会设想的慌乱、指责、争吵、愤怒、甚至失控。
由此开启了一波关于什么是“松弛感”的讨论:一种自然流露的容态气质、一种游刃有余的情绪管理、一种处变不惊的心理反应、还是一种举重若轻的人生态度,等等。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刻板的定义,而不妨从它的另一极状态—“紧绷”,来理解什么是“松弛感”。
三种“紧绷”的关系
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在 TED 的一场 “Why we do what we do” 主题演讲中谈到了人类的六种需求,包括:
- Certainity 确定性
- Uncertainity 不确定性
- Significance 重要性
- Connection & Love 情感联系和爱
- Growth 成长
- Contribute 贡献
如果仔细研读它们的含义,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在解决三种核心的“关系需求”
- 与环境的关系:Certainity & Uncertainity
- 与他人的关系:Connection & Love & Contribute
- 与自我的关系:Significance & Growth
我们身处难以预测的、甚至是完全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环境中,选择“稳定”还是“变化”?大多数人会把自己归属为“喜欢可预测的确定性”群体,而“挑战多样的不确定性”只是极少数冒险者的追求。如果“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两个完全对立群体各自独有的标签,又该如何理解托尼·罗宾斯所认为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都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有没有可能我们每个人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平衡体?只不过:
- “不确定性需求”是“确定性需求”更高层次的演化:如同我们的祖先寻求安全的住所、稳定的食物、充足的水源,“确定性”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机制。在满足基本的“确定性需求”后,展示对“不确定性”的渴望则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必经需求阶段。
- “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可能是个非固化的动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实验鼠在“经历不确定性”后,基底外侧杏仁核中的若干关键蛋白质显著增加,并且促使实验鼠更频繁地做出“风险性选择”。我们似乎从中解读出另一层含义:个体经历的“不确定性”越多,对于环境中“未知性”的耐受力越强;而个体越是渴求“稳定的可预测,抵触频繁的变化”,则越容易陷入与环境的“紧绷”局面。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幅图片,从“自我与他人”的视角,把人际关系划分为金字塔式的结构,从塔尖到塔底依次是:我、知己、一般朋友、熟人、认识的人、以及外围的陌生人。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值得好奇的是:任何一段亲密的关系都必然开端于“陌生”,而我们又是如何从众多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中寻找到“同频”的知己?
我们或许可以从 Gwendolyn Seidman 博士的《Why Do We Like People Who Are Similarto Us?》一文中得到启示:大量的研究证实,我们倾向于喜欢与我们“相似”的人,这种“相似性”可能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可能是某种类同的品质、也可能是趋同的价值观。在一段相对陌生的关系中,我们因为“实际的相似性”而彼此接近;在一段相对熟悉的关系中,我们因为“感知到的相似性”而加深对彼此的“喜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基于相似性的喜爱”而构建的亲密人际关系并非“关系”的全部。尽管“亲近他人”是人类最朴素和强烈的情感需求,但托尼·罗宾斯同时提到:生活不只是“我”,还有“我们”,你对他人的贡献越多,你的获得感就越强。而 Contribute 包含了两层关系:
- 协作关系:在一个有组织的团队中,基于某个共同目标,通过提供协作和支持,完成自我的特定使命。
- 成就关系:不求回报地付出,很有可能成为改变一个人的决定性举动。尤其作为领导者,成就他人,而不是成就自我,是领导力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因此,当我们仅以“亲密度”作为衡量关系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时,则必然受困于“维持亲密度”所带给我们的“紧绷感”。
We all need to feel important, special, unique. 这是人类需求之一 Significance。但我们从托尼·罗宾斯的言语中,隐约读出了他对人们追求 Significance 的担忧:我们为变得“重要”或不惜代价。特别当我们在没有背景、文化、信仰和资源的情形下,又试图快速获得这种“重要性”,必然会带来负面的后果。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而我们似乎很愿意为评估“人生角色”的完成度设定一个 KPI,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特别性和唯一性,例如,分数成为学生的 KPI、业绩成为职场人的 KPI、财富成为商人的 KPI。当我们被整个社会“以名利的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评判体系裹挟前行时,就很可能忽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实际有很多方法可以获得“重要性”,包括选择 Contribute 和 Growth,等等。
对“自我证实”的执念只会让我们处于时时刻刻的心理“紧绷”状态。
拥有“Capacity”才能获得“松弛感”
紧绷,往往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灵活性、弹性、韧性,而“松弛感”就像一块海绵,能够吸收更多的可能性。这使我们想到了“Capacity”:容纳力,它恰恰是“松弛感”的真正来源。
- 允许所有“不确定性”的发生:我们认为“确定性”是朋友,“不确定性”是敌人?然而“确定性”可能带来的不只是无聊,当一切都变得极为按部就班时,我们已经为自己设下了一个“限制”的枷锁。只有当我们允许所有“不确定性”的发生,才会变得柔软、放松。
- 寻找可控的“确定性”:与其担心无法控制的事情,不如主动寻找可控的“确定性”,尝试着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当下我们可以控制的具体行动上。《与星共舞》的冠军Julianne Hough 曾经说过:I have no idea what tomorrow will hold, but I do have the power and control within myself to make a choice of who I am today.
- 主动经历“不确定性”:我们在运动或健身后,常常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它是由肌肉纤维轻微的撕裂和损伤而导致的,实质上是肌肉生长的一种生理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恢复肌肉的微损伤进而实现增肌。同样,主动经历“不确定性”的过程就如同运动或健身,会产生令我们感到“难受”的结果,例如,焦虑、恐惧等等,但如同我们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成果中所得到的启示:或许适度的情绪“微损伤”能够增强我们对环境中“未知性”的耐受力。
- 以“体验”来衡量“与他人的关系”:Connection & Love 所蕴含的亲密关系满足我们基本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的协作关系赋予我们价值创造的喜悦体验、秉承着 “Give without getting” 去成就他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有意义”的成功体验。因此,衡量一段“关系”的标准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亲密度”,而是这段“关系”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体验”,以及我们能够从中收获到的自我拓展和成长,哪怕这样的“关系”中夹杂着不愉快、不平等、不确定,等等因素。由此,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在现有的关系中创造新的活动,还是寻找新的关系来保持积极的自我拓展,我们都会显得“松弛有度”。
- “尊重”是承载一切关系的基石:李安导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对主持人说:任何关系中,当你不尊敬对方的时候,那关系就很难维持。一段具有丰富内涵的人际关系,不只是摆脱“亲密度”的桎梏,还应当具有强大的承载力,这需要以“尊重”为核心,它体现在:真诚:公开而坦诚的沟通信任:在接纳彼此观点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质疑”担责:承认错误,并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安全:给予彼此应有的心理和物理空间
有人说,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有资格去谈“松弛感”,它的逻辑似乎是拥有—安全感—松弛感。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听听托尼·罗宾斯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If a relationship is not growing, if a business is not growing, if you're not growing, it doesn't matter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how many friends you have, how many people love you, you feel like hell.
的确,即便我们拥有再多,失去“成长”也会一不小心滑向“糟糕的深渊”。如果我们的“松弛感”必须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那么这份“安全感”一定不是以“拥有的多寡”来评判的,只有“成长”所造就的更多“选择”,以及更多的“自我可能性”,才能赋予我们真正的“安全感”。为此,我们需要:
- 拓展能力:发展更高阶的能力,才能突破自我成长的瓶颈。
- 升级思维:相比拓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成长型思维,包括Self-Awareness、Self-Talk、Self-Reflection。Self-Awareness:自我认知是成长和改变的基础Self-Talk:寻求和自我的对话,并提出一系列不设限的问题Self-Reflection:聚焦自我对话的问题,尽力找到答案
什么是“松弛感”,如果一定要给出定义,我们认为最质朴的解释是“不紧绷”。而真正高级的“松弛感”来源于“Capacity”,它使我们能够接纳“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共存、丰富“与他人关系”的内涵、并且创造更多的“自我可能性”。
更多文章:youhuashuo-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