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收到很多好消息的春天。

四月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过得很不安。但最后的结果都很好,一切顺利。
阅读集中在下半月,虚构和非虚构都读了,一个带来美感,一个带来思考。还有些写作意义上的指引。到月底,能量已经透支,觉得人跟人相处啊,远没有人和阅读相处舒服。
四月阅读4本,电影电视6部。
一、阅读
1、《我在北京送快递》4.5
很应景,在去北京的高铁上读了这本书,数次被作者写作的诚恳感动。我几乎不相信所谓“纪实文学”,所有的讲述都不可避免是对“主观事实”的讲述。但作者特意在书中剖析了自己的性格:社恐+佛系的个性拉近了和读者的关系,正是这向内寻的性格让他保持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最终得以把经历整理成书。他在努力“真实”,也尽可能描述了“底层”人民的工作状态。我很感谢他写出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确认: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困境不是专属于知识分子或高级打工仔的困境,而是一种整体困境,说白了:不是在厂里拧螺丝钉,就是在社会上当螺丝钉。当某种“不对劲儿”被绝大多数人感知,整个时代的精神欲盖弥彰。
2、《植物妻子》4.5
读上一本韩江是《素食者》,到《植物妻子》,可以确定是天赋型选手,文字功底和情感的细腻度都太棒了,文字让情感流动,情感使文字呈现一种爆发力。韩江对女性的温柔不是那种标榜女性主义的、强硬的温柔,而是“靠近你、温暖我”的温柔,甚至为了写女性,她后退一步,从男性的角度“理解”男性,把女性的苦写得更酸楚。不过整体而言,《植物妻子》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看。后半部分在写作方式上还有点青涩,倒也是能看到一个天赋型选手的雏形。
3、《滔滔生活》4
金爱烂真是描写城市孤独的一把好手。任何困在城市苟活的人,都能从她的文字里体会到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再加上聚焦在女性视角,会有种被理解、被看见、找到同类的感觉,很难不爱。她用有点疏离的写作风格,诉说城市生活何以成为骗局,即:邀你用生命下注,赚取人的能量值,榨干之后给块墓地,这一生就在欲望和纠缠中无限坠落,直至摔地而亡。不过看多了城市焦虑,又有点无力,反倒是最后一篇《孩子和岛》更有灵性。
4、《空芯手账》4
一个女人因为不想上班而干脆怀孕了的故事?!听起来完全不合逻辑也绝无可能性对吧,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啊!既然是怀孕故事,关于女性的话题不可避免,但作者没有苦哈哈,而是适时讽刺职场中女性角色的固化和种种不被看见,把“男性作为既得利益者,在日常生活中究竟享受到多少隐藏福利”这件事以怀孕不同阶段表现出来,实在聪明。所以关于这场离谱的怀孕谎言,我理解的实则是“愿景”,类似正念冥想,即便是想象中或假装的怀孕,其体验感也是完整的。最后是否真的怀孕也不再重要了,因为她终究经由这种“谎言”,完成某种社会身份的转变。
二、影音
1、《俄罗斯方块》4
一个美国立场如此鲜亮晃眼的电影,竟然是好看的(主要我太爱俄罗斯方块)。虽说是根据事实改编,但这改编浓度过高。历史背景在冷战时期的苏联,隐喻了很多“不可说”的内容,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因为脱离国家意识形态而共同创造一场俄罗斯方块奇迹。很喜欢这句话:“俄国这个国家很难让人一见钟情,就像我们的文学一样,外表冰冷黑暗,但也很浪漫、很有灵感。(可惜)没人再看到那一面了。”这么多年过去,俄国给人的感觉其实并无改变。我仍怀念ta。
2、《巴黎夜旅人》4
形式和内容都很舒适的电影,像法国人在耳边呢喃,于深夜讲了个温暖的夜旅人故事。相比较年轻人之间荷尔蒙式的吸引和爱恋,我更喜欢妈妈边哭泣边好好生活的姿态。“我一开始想象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尽力去热爱它了,对吗?”对啊,认真爱过,帮助也成全过别人,如今再说起生活的时候,我真的无愧于心呢!
3、《深海》4
前半部分闹闹腾腾,小蝌蚪找妈妈的母题,叙述方式比较散,除了视觉冲击没什么特别的。直到后面小女孩如梦似醒,故事来个大反转,忽然有意思了。我看到的是儿童抑郁症:成年人不让她丧气,她就假装笑,假装开心,直到遇见小丑,其实也是遇见自己——都是带着面具收敛悲伤的人。小丑对她的救赎,就像抑郁症患者拼命想看到的那道光。“希望你以后每次笑容,都是真实的。”不过我个人不太喜欢电影+纪录片的捆绑模式,电影是作品,纪录片像是在说服观众“快看啊我们多努力,做个电影容易嘛”!就…是作品,就用作品说话好了。
4、《灌篮高手》4
发pyq和豆瓣的朋友都对20年前的青春回忆充满激情,那我来说说非忠粉的真实观影体验:虽然故事线也完整,但节奏实在很慢,一直在等那个燃点,可直到最后赢得比赛都没有燃起来。期待的主题曲也没播过?说白了,这电影目标观众精准、单一,如果没有情怀(即小时候没粉过《灌篮高手》)的话甚至没办法为情怀买单。我表示理解,想起有一次带男朋友去看电影版五月天演唱会,阿信的脸都快怼到眼前了,我多巴胺飙升,他无动于衷——大概跟我看《灌篮高手》是一样的心情。唯独有一点:这漫画的画手太棒了,质感绝佳。
5、《流浪地球2》3
这不算科幻片吧,只能是充满灾难的家庭片。刘德华那条线能不能单独拎出来做一个更丰富饱满的真科幻?剩下剧情…随便吧,都是反复炒冷饭。价值观这件事儿啊,不是谁嚷嚷的声音大谁就更有道理的;宇宙移民计划的成功也不应该是让人主动去牺牲换来的。我们终究拍不出真科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科学。
6、《怒呛人生》4.5
人,为什么会痛恨一个陌生人?还是仅仅在痛恨自己?痛恨遭遇?痛恨这场人生?我最喜欢这部剧的一点就是它直指一个之前总是被一笔带过的现象,就是:如果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轻而易举跨越阶级,那就是这些相似的痛苦、不堪、绝望。他俩明明是一样的人,却呛了整整九集。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明明生病了却硬扛在那里的人,人们因此情绪不稳定、无能狂怒。这跟东亚文化有关,又不仅完全如此,整体来说仍是人类现阶段普遍的苦难。最爱第十集,把抑郁症的感受完整表述出来了。如今回想那些片段式的经历都像做梦一样,只是不想再做那样的梦了。最后动作结束在他举在半空中、想要拥抱她的片刻,好美!以及,Steven yeun长在我审美的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