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热和萧索一并逝去
最近在读《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想起在汉口路淘碟的事。店铺名字自然是不记得了,反正一进去就是低头扒拉,从《艺术世界》、《读书》、《万象》上看到记下来的电影,基本都能找着,况且找不到的还有学校ftp上的资源。电影是延长人生体验的最佳消遣,在别人的世界里哭过笑过,平静的校园生活也就不那么苍白了。
看了下在豆瓣上标记的电影,第一部《戏梦巴黎》标于2006年1月19日,随后有《蓝色大门》、《空房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十七岁的单车》、《冬冬的假期》、《爱情万岁》、《断背山》、《站台》、《四百击》、《苏州河》等等等等。几乎每天都在看,看了两百多部。直到2007年7月18日,学生时代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砂之女》。下一部就是工作后的2007年9月4日,《再见列宁》。
文科生时间富余、精力充沛,我导师亦是闲云野鹤,于是便像在检阅当代电影的黄金岁月,不论流派不论代际,一头扎进去就是。彼时的中国电影进入了DV时代,地下导演们的片子主打就是黑和晃。大概那时候锻炼出了眼力,以后再晃的镜头都没事。一旦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些在纸盒里扒拉翻捡D9的时光不复存在,连同南京街头的燥热和萧索一并逝去。我不知道是不是经历了作为中国电影观众最充盈的时代,但至少那是我人生的最美好时代。
顺带想起我妈给我买电脑的事,跟高中时买walkman说要学英语一样,读研时要买笔记本当然是为了写论文。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不直接打我卡上,非要拿着一万块现金来南京,应该是不放心我独自进行这么大笔交易。那是2006年,我们去百脑汇买了台华硕,心情大概是隐忍的开心。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节俭,花钱有负罪感,尤其是这么一大笔钱。但又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毕竟公费读研,省了大笔钱。今年春节在鼓楼荡马路时又路过了百脑汇,怕也是不复攒机时代的喧嚣了。
人到了年纪,都在回忆,往昔岁月里的甜和苦,一遍又一遍,所以,人的一生在30岁就结束了吧。
《我的诗篇》里,陈年喜在矿山上唱了段秦腔,期许海晏河清,再无贪官奸商。中国人的愿望真是朴素,几千年了,只想过安稳的小日子。可是,这千年的愿还要接着许下去。
我想我们渺小的一生,不需要谁来继承。
《最后》——杏黄天
我沉默的诗篇原是机器的喧哗
机器喧哗,那是金属相撞
金属的相撞却是手在动作
而手,手的动作似梦一般
梦啊,梦的疾驰改变了一切
一切却如未曾发生一样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