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文心二
《《文心雕龙》(二) “文以气为主“论 》陈再明3.5.1
二,文以气为主 辞与气的关系,由气以反省到文学的个性、艺术性,则毕竟始于曹丕。曹丕之所以有此自觉,大约有三种原因。第一,是因为文学作品的质与量,到了建安前后,已有丰富的积累,可以引起理论上的反省。第二,这与曹氏父子对儒家名教的反叛,也有其密切的关连。第三,在曹氏父子时代,大赋为文学主流的趋向,已被乐府及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于是由繁缛的舖长,一变而为短章的抒写。 《文心雕龙》的《明诗篇》谓:″及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曹丕)、陈思(曹植),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正因为此时作者的"慷慨以任气″,则曹丕在文学上对气有进一步的自觉,可以说是当然之事。 曹丕的《典论论文》关于气的陈述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強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按″文以气为主″的″文",实指″文体″而言。"文以气为主″是说文章的体貌。文体是生命力的直接表現,因而文体决定于生命力,这可以说是论文的第一义。 其次,曹丕以音乐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由这一比喻,说明了假定有两个以上的人,根据一个题目,一种内容,及共同承认的方法("节奏同检″),写出一篇文章来,依然因为各人的生理作用不同(″引气不齐“),而文章的体貌亦因之各异(′巧拙有素“)。曹丕对文气的自觉,恐怕是由音乐触发出来的。于是,曹丕所举出的气的清浊二体,无形中使人感到只有清的一体才有意义。曹丕对文气的陈述,还在素朴的、不完全的阶段。由此发展,则有刘勰的《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