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文心六
《《文心雕龙》(六)“气柔为风″论 》陈再明23.5.7
六,气柔为风 气有刚柔,气刚者为骨,气柔者为风,这可以说是风骨的通义。但刘勰之所谓风,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风韵″、"风致″,而相当于当时的所谓"风气″。″风″是一种流动的形象,但这种“流动″乃是力的作用。而且正因为是力的柔,才可以有由鼓动而给人以感动、感染的效果。这正是刘勰所说的风。 《风骨篇》一开始是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应也。″他引六义之风,乃其″原始"之例。《毛诗》曰:″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所以他便说”斯乃化感之本源″。风之所以能有化感的力量,是风乃出于作者的志气,所以说是″志气之符应″。由此可以了解,″化感″是风在文学中所发生的效用。 风是由志与气而来,但骨也是由志与气而来。不过志气的内容非一。然则系由何种志气的性格而能成风的内容呢?一则曰″是以怊慢述情,必始于风。"再则曰"情之含风,犹形之包风。″三则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四则曰″情与气偕。″是知成为风的内容的是作者的感情。由感情的鼓荡,便成为文章中的鼓荡。更由文章中的鼓荡,可以影响读者感情的鼓荡。其所以能发生化感一一感动、感染的原因在此。 述情必显的效果,必有赖于文字的技巧。刘勰在本篇中,对此提出了正反两面的意见:正面的意见是″结响凝而不滞″,反面的意见是″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响″是文章的声调,″结″是联掇的意思。″结响″,即联掇文章中的声调。"凝″是顿挫、盘旋。“滞″是钝滞、停滞。"凝而不滞″,是说声调有顿挫,但并不钝滞、停滞。这即是一般所说的"跌宕"。 ″思不环周″的"思″,真正地说,是指感情的话动而言,有如″情思"的思。情思,是由感情而来之思,与一般所谓思考、思辨之思,不同其性格。“环周“乃圆滿周遍之义。此句是说感情的醖酿不圆滿。″索莫″是疲乏之貌。气因情而动,所以“思不环周″,当然就″索莫乏气"。风是气的流动,乏气便无风。所以文章之无风,乃是″思不环周,索莫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