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使用的“学习方法”
一、
最早开始“学习”学习方法,大概是刚毕业那年,那时有有无限可能,有无数书籍和知识等待参与。其实我也深知,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塑造自己的认知方式、学习能力等等。
当时也看了不少,包括但不限于:番茄钟精力分配法、15秒启动法则、Forest专注法、蔡志忠微积分法、上田正仁思考力、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这些“技巧”各有各的用处。相信发明这些方法的本人大概已经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以上的学习方法都在互联网上有相关资讯,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其实你知道意思就行,不一定要翻书)
Forest:https://m.weibo.cn/u/5270289369?uid=5270289369&t=0&luicode=10000011&lfid=100103type%3D1%26q%3Dforest
时间微积分:http://k.sina.com.cn/article_6933852044_19d4a2f8c02000xlva.html
二、
我记得自己早些年是三个方法同用。比如要看一本很难的书,那首先要做的不是什么心理建设,而是先把书放在面前,即便你深知这一天你也不会看它一眼(此为15秒启动法则)。然后是forest 软件的种树模式打开,做1小时倒计时。(同时)启用番茄钟专注模式,假设“先看5分钟,其他什么都不管”。
然后当第一个5分钟全神贯注之后,为了不让种树死掉,于是继续保持看书的状态,直到1小时结束。种树模式比较优点是时间量化和可视化。那假设看到1小时,还觉得意犹未尽怎么办?
按照番茄钟的理论,你应该马上停止,去做其他事情(劳逸结合)。但是按照蔡志忠老师的时间积分法,一个事情连续沉浸的时间越长越好(前提不要对身体精神有伤害)。我个人比较认同这种做法。此时比较容易进入“flow”——心流/福流的状态,大脑效率极高(好比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
70%的大脑专注和100%的大脑专注产出的比率不是相差30%,而是更多。70%的精神状态更容易往走下坡路,可能会是65%的收益;而100%的专注,成效可能是110%、120%。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我自己的经验是精力充沛的工作3-4小时,成效比注意力分散的一天还要多。
三、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比较可怕,他会告诉你你一天实际上没干什么。比如上文说做了3-4小时很满意的成效,然后你发现自己一天里剩下的时间不知道干什么了。20小时的时间缺口!即便减去睡觉休息的10小时,我们依然有10小时消失在虚无之地。
不过根据老柳的笔记追踪,他平均一天的有效时间是6.5小时。
切勿高兴太早!6.5小时是指比较需要大脑专注的时间(一般是他的工作或者论文)。其他时间并不是湮灭在虚无之地——他可是一位从时间之神手里攫取时间的猛人。一般来说,6.5小时之外,通常是事无巨细的回复书信、看各个版本的小说、听歌剧、出差路途、看报纸。他的人生和过往是可回溯的,他的生活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你把这套方法用在自己身上,就会觉得巨大的可怜。其实我们也并非第一个受害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让秘书记录他自己一天的日程,最后发现自己干的事情少得难以让人信服;于是又做一天记录……三天下来,德鲁克不得不沮丧地承认:绝大部分人的一天都是乏味、低效的。
四、
那我现在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对于有兴趣的事情,我会倾向于时间积分法。特别是写文章,因为思路一旦打断,就会“形不成形,意不成意”,上文豪情万丈,下文隔夜面梆。但是也不会说完全“死撑”,一般是2小时左右为一个上限(作为番茄钟或者种树),然后去做其他差别很大的东西(比如运动或者学科差异很大的东西),俗称“换脑”——大脑学习英语和数学用的是不同的神经,所以当某一部分学类了,就可以换另一部分神经上班——996——我榨我自己。
然后,之前的一些尝试失败的原因有:正反馈比较少(无论是明面的还是心理暗示的),比较难持续等。续航问题在2021年理解“站桩”与“神”的关系后得到很大改善。用现代化说就是睡眠可以让大脑“洗”掉代谢废物、保持活力。而站桩有同样效果。正反馈的改善来自于年岁成长:随着年龄增加,越发理解“每个人只能为自己负责”——现实生活“无用”的东西,如果能让自己感觉比较好,那就去做(不妨碍他人的前提)。
最后是更“有机”地看待一个事项。比如说原定计划每天看20页书,那假设某一天没看,会不会寝食难安?或者每天跑步2公里,但今天下雨等等。所以现在会把成效打包成一个整体。比如说一本书140页,那平均每天20页,一周看完。那假设某天忘了或者有其他事情耽误,怎么办?只要这周看完,不就还是和原计划一样?
这里大概是融合了上面的几个模式。
五、
又或者说一个课程60课时,每天2小时,一个月看完。那如果到30号才看了45个课时,怎么办?那就继续看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动态调节的内容,因为比较具体和个人就不展开了。
我现在设定的是“盒子学习法”(名字编的)。类似番茄钟、积分法、统计法的成分组合。把时间从一周扩展到一个星期。比如说一周要学习14个小时、运动7个小时、阅读14个小时这三个硬性标准,那分配下来,既可以很平均地执行,又可以随性减少(番茄)或随状态加钟(积分)。只要这35小时做到,这周的其他时间躺平或者平躺都毫无心理压力。
至于要不要15秒启动,大概来说,如果内心已经很认可的事情,可能就不再需要。比如吃饭睡觉上厕所——你是不需要准备和心理建设的。15秒启动法比较适合全新的项目,比如学一个新技能。
该原理的来源,是有位老铁买了个吉他想要学习,但是一个月下来毫无动静。他发现是因为他把吉他“放得”太好。从回家,到打开橱柜,打开包装,调整姿势……数分钟的过程就会让一个打工人完全没有开启的动力。于是它调整方法,把吉他直接放鞋柜上——这样每天下班回家换了鞋就马上可以开启。
为了增加效果,又可以参考树林法的时间具象操作(人类是视觉动物)。比如买三个透明盒子和一堆彩色小方块。每天做完工作,就往里面丢对应项目的有颜色的小方块。或者再简单点,买一幅棋,在上面摆棋子,也很有趣!(特别是几个认识的朋友一起哈哈)
-
静默风向观测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2 14: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