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意识到“众生平等”?温尼科特的创造性摧毁
在“全能幻想”和客观现实之间的是“过渡空间”,婴儿“成人”就是在这个过渡空间之内。对应“过渡空间”的是“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这个客体也是儿童经历的第一个客体。“过渡客体”既要避免完全遁入幻想,也不可能和客观现实物完全一致。这个悖论就是“过渡空间”与“过渡客体”的本质,那么“过渡客体”如何可能?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温尼科特展示了非常英国式的常识和实用智慧:通过父母与儿童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所有人都不去纠结这个客体的性质和来源。比如,很多婴儿甚至部分成人都会有些旁人难以理解的口头禅,自言自语或者强迫性的动作,如果我们这个时候盯着去问对方,”你刚才嘀嘀咕咕到底在说什么?”,“你刚才手舞足蹈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么会让对方非常不舒服,进而采取或者回避或者否定的态度。父母的默许,让儿童体会到全能控制感:这个口头禅是我自己发明的,也有我自己可以掌控。而儿童有选择性地在他人注意力的边缘说这个口头禅,则可以理解为儿童把自己的发明“呈献”给了客观世界,也进而承认了后者的存在。“过渡客体”的实在,说明它走出了婴儿的幻想界,而“过渡客体”的奇异性,又彰显了它并非客观世界的一个片段。从“过渡客体”引申到“过渡空间”,成长中的儿童在学会接受世界不是围绕他而出现的同时,并没有丢失他幻想的能力。在温尼科特看来,“过渡空间”的形式就是玩耍,玩耍不是游戏:没有规则,没有目的,不需要对手,可以尽情自嗨。而一个成年人成年人,就是会用自己的幻想“玩”的人,他保留了“全能幻想”遗留下来的创造力,也从外部世界学到了感到惊讶的能力。
儿童如何玩弄“过渡客体”?温尼科特提出了两种模式:a. 关联(object-relating): 将客体置于全能幻想中,他者是主体的投射;b. 使用(object-usage): 把他者当作独立的,平等的存在来进行互动和认知。婴儿学会“使用”是因为婴儿发现母亲不会因为婴儿“使用”客体而惩罚报复婴儿。但如何从“使用”快进到认识到他者的平等?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悖论:儿童因为感觉到客体在他的“全能幻想”控制之外,所以产生了摧毁&使用的冲动,而儿童之所以感觉到客体在他的幻想之外,正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要摧毁&使用它,换言之,客体从幻想进入现实之后,儿童要摧毁&使用它;而客体变成实在,正是因为儿童要摧毁&使用它。解决这个悖论的关键就在于,客体的“幸存”。客体能像主体一样幸存,他者能像自我一样幸存,这是儿童最早的,朴素的平等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支撑下,儿童逐渐把客体从“全能幻想”向客观现实移动。这样的使用&摧毁,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婴儿通过摧毁“全能母亲”来创造“实在母亲”的创造性摧毁的延伸。
© 本文版权归 Rafael Ca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01 18:33:53
Rafael Ca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萨德福音:向天主祈祷你能受更多的苦 (4人喜欢)
- 小孩被打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