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为之舟,沧海一粟
这是我在大学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五一,没有远行,也没有远行的意愿。
下午也实在觉得无聊,朋友说去打会儿桌球,我欣然应约。结果去到店里发现台球桌已经满了,没办法只好临时改变计划。此时,发现隔壁的电影院5分钟后刚好有场电影要播,为了度过这个五一的下午,我们定了票,看了这部长空之王。
原本是说打桌球高兴一下的,结果现在看电影还把我给看得眼眶都湿了。主要就是张挺牺牲的那一段。那个时刻,我把自己带入到试飞员这个身份当中,我相信了在现实中他们是真的先有使命再有生命的。他们的世界一定是宏大的,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融入到了时代和国家的故事了。
和朋友看完电影后就聊起了一个上一届的师兄,保研到了清华的航院,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师兄有一种使命感,本科转专业也要投身于飞行器设计,后来经过努力也如他所愿去到他想学的专业,拿了很多力学相关的奖项,最后去到了清华。虽然没怎么和这位师兄交流过,但我还是很敬佩他,就我身边的环境而言能这么明确地知道自己希望投身地事业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就像电影这群试飞员一样,他们有可能是因为队友留下的“秒表”,父亲留下的“奖章”,但我也好奇到底究竟是什么留在我这位师兄的心中。
有这样的好奇,其实源于对自己的反思。有没有什么东西也留在了我的心中,未来那个属于我的宏大世界又是什么?
晚上,舍友们都回家了,就我一个人呆在宿舍。回想起大学这四年的经历,也说不出什么精彩的地方,更多地是困惑于一些曾经我都不会在意的事。后来不经意间读到了这句话: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是的,其实是我的世界小了,那些其实很小的事也变成了很大的事。前几天我看了18年在香港比完赛回来发的朋友圈,我觉得此时的我很难能再感概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话了:
“定向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明天醒来我们又将回到属于我们各自的生活中,期待我们下一次相遇时依旧心怀壮阔”
发这个朋友圈的时候,返程的大巴车正在刚刚通车不久的港珠澳大桥上行驶着,我望着旁边的香港机场,看了很久。18年的那个时候,我放弃了通过练了六年的体育得到的保送大学的机会,决定最后自己参加高考,考去自己更想去的地方。但一直的模考成绩都不理想,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可能要失败了。后来在圣诞节的附近,亚洲定向锦标赛在香港举办。因为以前的竞赛成绩优异,我获得了参赛的机会。其实按理来说我不应该去的,过去三年的比赛已经耽误下很多课程,现在这个阶段再去比赛一周就更难补回来。但最后我还是去了,并且也拿到了我定向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见到了很多旧相识,新朋友,我们一起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和日本、韩国竞争。比完赛的休息日,我在维多利亚港用拍立得拍了一张照片,至今放在我的书架上。拍照那一刻,我感觉世界原来这么大这么丰富,那些使我沮丧的东西其实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这段比赛的经历激励了我高三最后的时光。但故事是最后我并没有考到我想去的地方,后来疫情等种种原因,定向也一直很就没跑了。那个期待的“下一次的相遇”五年过去了也一直没等到。
本科这四年一晃也就过去了,虽然做的事也很多,但却有着意义感的缺失。更多的时候则是困于周遭的环境。这种困境在当时来看,真的很难以摆脱。现在看来就是: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过去四年,我可能一直会无法忘记一个人或者释怀一件事,也只是因为我没有足够宏大的世界去承载它。我的世界有多大决定了问题有多大,杯中之水的振荡于杯而言或许是滔天巨浪,但在汪洋大海中却不值一提。我可以去解答一个问题,也可以让这个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但问题就在于过去的四年,那个我曾经足够宏大的世界它崩塌了,我就只是一个“杯”。所以这四年,我可能都一直在寻找自己,一直都在重建着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果要给未来一句期待的话,我会这么说:
“带着新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重逢吧,曾经的芥为之舟不过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