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边读随记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古人诗之高洁,以汉代为最。极宴一句,很恰近人潮汹涌的节日。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前句清新拔节,后句反讽之烈。道不同者,尽也。
这句,叶嘉莹的解释完全相反。叶的很多观点都太正,现在看,未必是对的。
王强模的注解是,令德者的高言,博得人们的一致赞同,却与乐曲的真情,完全是背逆的。一句策高足,把钻营者的看家本领使了出来。先据要路津也是,无非成为人上人,永世荣华富贵。而诗的抒情主人公对此是清醒并加以揭露、批判的。
古诗十九首之含蓄情真,语言极白,后世不复见。世道如一,所谓无为守穷贱,轗軻长苦辛。让人着迷的是原朴的中国社会,至少外来宗教与文化影响未深。
另一个,东汉末可能是中国社会第一次经历末世,社会上下无以盼,这种群体心理第一次出现。
古诗十九首是又一次无名者的写作,被推崇为五言诗经。但它确实是有具体作者的,只是未扬名。这点并非缺憾,相反是经典的必要条件,十九首因作者不可考而保持了纯粹。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此三句,一曰高,不真;一曰悲,壮烈;一曰哀,绵绵不尽。审美与游思并举,“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一句最夺魂。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真如开天辟地,一语既出,光照千古,后人再难翻新意。
庭中有奇树,“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那么冲淡,那么隐语,这是一个人的长别离,充满了自我克服,自我解嘲。
庭中有奇树,语出突然,自喻他喻皆有之,其实是两相映照,双峰并立。
攀条折其荣,是细致,是缓慢,是倾心。
馨香盈怀袖,情之珍贵,感之私有。
此物何足贡,以谦卑的姿态,还原不经意的外貌,常态处有深语,但不足为道。
庭中一首,高就高在,将内在心理和外部动作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一句之中,前半句是描写,后半句是释意。光看前半句,是不能体会主人公的真实心态的,那都是障眼法。而后半句是直露,直指,心意明了。
整首诗下来,被和谐的矛盾,统一的曲折所感染。绿叶一句,也有趣致,一般写花不会提到叶,这里两相并举,含义很明确了,这是将双方看做一个整体,才有的奇思。情到深处无分别是也。
这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没有套用任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完全是私人情感的白描。这是很了不起的开创。独立并具备自我价值的人,出现了。
它甚至放弃了惯常使用的比兴,选择了纯素的白描。现代性很强。
迢迢牵牛星,叠字为古今之最。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千古惆怅之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句痛苦之极,感染力极强。
就神话而言,这首诗敷演很成功,展现了成熟的戏剧性。又浪漫又写实,又叙事又抒情,哪里去找这么完美的作品?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神语。物之新旧,与我之速老,竟成因果!
其实物的背后,是境遇二字而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焉得不老?“我”是变体,因心理活动是在不断流动,这种人生之叹,具有浓厚且深沉的死亡意识。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整首诗一句句环复相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此句孤独至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忧伤至极。
人类的悲伤,那么亘古。在这个戏剧舞台上,个体的生命感受无法相通,却能相遇。当你遇到一个千百年前同样孤独的灵魂,你会有知己般的释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