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游记 第一天
五一假期,来到了心念已久的梅州,之所以选择此地,这也是得益于著名影评人九苍老师(开寅)的推荐,据说梅州是他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所以特地想来一探究竟。
从拥堵的高速公路上下来,驶入有些空旷的市区街道,竟然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梅州的汽车,不像其他城市开得那样急促,缓慢中透着一丝淡然。连满街的电动车都开得非常佛系,很少有人加塞变道,果然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

我们下榻的旅店名叫“维纳斯皇家酒店”,这栋29层的的土豪风格的大楼俨然是老城区里的最高建筑了,而周围都是低矮的楼房,恍惚间有种回到90年代中国的感觉。
在楼顶的旋转餐厅吃了一顿138元的套餐,竟然包含了十几道广式茶点,而且味道俱佳,尤其是萝卜糕非常神似小时候吃的萝卜饺子,而一种叫花开富贵的炸饼也很像欧式甜点,这算是一种食物之间的默契吧。

窗外的梅州市景缓缓移动,梅江河静静流淌,岸边夹杂着老式民居和新式小区,还有几幢烂尾楼。酒店下公园门口,矗立着曾经是世界五大球王的中国球星李惠堂的雕像,而旁边的广场上放着动次打次震耳欲聋的舞曲……

次日,我们开始探索这个被称为世界客家之都的城市。从酒店步行不过5分钟,就进入了一片老街区,这种老街区还跟别处那种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不一样,完全没有了城市的痕迹,上世纪的土屋,门前的池塘,在公园里散步的走地鸡,让人仿佛一下子空降到了真正的乡下田园,而这竟然是在一座地级市的市中心!

在去客家博物馆的路上,还偶遇了黄遵宪的故居和两处古宅。很难想象,五一长假期间还有景点竟然门可罗雀。甚至连门票处都无人值守了,只有零星的几个游人,这跟其它城市长假期间的人潮人海简直反差太大。

黄遵宪是晚晴重要的维新派人物,也是外交家和诗人。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在传统与变革,保守与开放之间的两面。除了黄遵宪,其实梅州还有不少名人:林风眠,叶剑英等等。如果论祖籍,不少明星都算是梅州后裔,如罗大佑、张国荣、黎明......

黄遵宪故居不大,却精巧有致。而隔壁用民居改造而成的博物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俨然是一座小小的迷宫,在每个房间隐藏了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饮食起居,风俗人情,建筑工艺,方言文字。甚至还有一间小小的K歌房,让游客一展歌喉。
逛完这几处小景点,居然已经耗去两个钟头。在路边小店买了一杯仙人粄吃,这是一种用仙人草熬制的清凉饮品,色泽深棕,味道酷似龟苓膏,但没有后者那么苦涩,佐以蜂蜜,非常清爽解渴。只是名字会让人想起四川人骂人的话“仙人板板”.......

穿过一座小桥,可以看到一幢类似客家圆形土楼的建筑,这就是客家博物馆了。很有意思的客家人的英文是The Hakkas。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汉字,但是不会读也不知道何意,问了问工作人员才知道,这是客家话的“我”意思,读作“ngai”。

客家人作为中原人的后裔,历经战乱、迁徙,大部分人把梅州作为最后的归属,与当地人通婚融合,也有很多客家人以此为起点,走向世界各地,因此这里也是中国的侨乡。客家话里,其实保留了许多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而客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的建筑也是别具特色,除了在福建可见的圆形土楼,这里还有一种特别的围龙屋,常为半圆形,屋前多有池塘,而往往整个家族乃至村落都可以居住其中,兼具生活,防御,宗祀等功能,可谓是将客家文化以建筑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宗族大家庭式的生活也许符合中国的阖家团圆的期望,但又有多少个人困顿其中,正如一座围城。

参观结束,特别是看了一些客家美食介绍之后饥肠辘辘,便在博物馆门口品尝了几口盐焗鸡。随即前往一家本地人推荐的叫叶礼的客家餐厅,本以为四点多去应该有空位,谁知早已订满。无奈之后找到另一家较为现代的客家融合菜馆,倒也有几样有趣的菜:金丝薄荷脆皮肠,将炸过的猪肠片配以清爽的薄荷叶,恰好与猪肉的油腻形成对比。还有一道陈皮发粄,这里的发粄其实跟发糕差不多,但是加上了陈皮碎末,便有了一丝酸甜的感觉。

饭后打算回酒店,发现不过1.5公里,这个距离走路有些远,打车又太近。索性骑上共享电动单车开回酒店,不过十分钟路程,吹着江边的小风,很是惬意。晚上又出来逛逛,江边的小街很有岭南特色,像在海口和新加坡看到的那种一排排的骑楼。

各种小店和餐馆林立,有一段路上竟然全部都是卖煲仔饭的。忍不住又走进其中的一家想尝尝鲜。价格倒也公道,点了一份包含牛肉排骨香肠的什锦煲仔饭不过15元,加一份8元的猪肺橄榄汤。

卖相虽然一般,味道却是出乎意料的好,米饭火候恰好,汤鲜肉香,比中山的网红煲仔饭强多了。三个已经吃过饭的人竟然又吃了个底朝天,甚至连锅底的米锅巴也没有放过。顺便还参观了一下厨房,只见大厨忙得风生水起,平均每个煲仔饭只需15分钟即可烹制完成。

饭饱酒足后回到酒店继续赶稿搬砖,不知道明天还有什么未知的惊喜呢,未完待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