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513 | 他的名字写在月亮上,身影出现在许电校园,他是谁?
当宋应星塑像的图片出现在多媒体大屏上,前排学生的眼睛都亮了。
“老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塑像,进了西大门往北走就可以看到。”
“知道他是谁吗?”
“宋应星!”
“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一片沉默。

“宋应星是明代崇祯年间的科学家,他的著作《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这是发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节课上的师生对话。
本学期我接了这门新课,第一节讲概述。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让学生去理解“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太抽象了。所以,我想从他们身边的校园环境文化开始说起:
宋应星是位很了不起的人。封建社会,推崇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事手工艺的匠人社会地位很低。他却醉心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将其技艺整理记录,形成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这本书传到西方后,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他在古代真不算学霸,一直苦读到45岁,也没能考取进士,终其一生,最高“学历”只是个举人,在家乡小县谋了个差事当教喻,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过去中国文盲率很高,识字的人很少,他管一个县的生员(秀才),还真没有你们系主任管的人多。
宋应星也不富裕,撰写《天工开物》时需要调研、实地考察,他因囊中羞涩不能成行。书写成后找不到投资一直未能出版,最终有人愿意赞助,但全书20卷只够出版18卷。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伟大人物总是因智慧领先世人太多生前困顿。400多年过去了,有明一代,考上进士乃至状元的没几个青史留名,宋应星做到了。他的名字印在教科书上,形象出现在中国邮票上。202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宋应星(Song Yingxing)为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一处地貌的命名。他成为在月球上获得名字的35位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说完月亮上的事,再回到我们的校园。和宋应星雕塑共同处在中轴线上南北呼应的,是学校的南大门“天工之门”。不能因为它长的高就叫“天宫之门”!这个名字来源自《天工开物》。"天"即大自然;"工"指人的技巧;“开”是开发利用之意;"物"指物质财富。可以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生产进而产生更多社会财富有多漠视,现代社会就有多重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建筑、雕塑与空间的使用体现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校园精神、学校形象。宋应星的塑像树立在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其实是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接受职业教育,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进而努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被尊重的。
下课,在去音乐餐厅途中路过宋应星的塑像,看到几名学生围在塑像周围,正在看底座上的文字说明。
PS:本学期开始讲课,作为新手老师,开设这个专栏,记录下自己艰难起飞的过程和由此产生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