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概率,运用概率提升成功率,做到心中有数
你有掷过硬币吗?能够每次都掷出正面或者反面吗?南宋时期的大将狄青,就曾在一次征讨南方蛮族时,面对士气不高的士兵,通过掷100枚硬币的方式,提高了士气,一举平定叛乱。
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个随机事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两枚都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4;三枚都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8……100枚都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2的100次方分之一。
从数据上来看,100枚硬币都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狄青将军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在那场战争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原来那100枚硬币是特制的,两面都是带文字的正面。
就这样,狄青将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必然事件。
实际上,这样与概率相关的事件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轰轰烈烈的世界杯体彩事件,比如炒股买彩票等等,这些不确定的事件吸引着人们趋之若鹜。有没有可能像狄青一样提高事情成功的概率呢?刘雪峰老师在《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下称《心中有数》)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书中通过数学公式原理推导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认清世界,并在遇到问题时提供更科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做出更好地决策。尽管很多事情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不能预见的,但结果发生的概率却是可以依靠努力提高的。

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几次上出师表北伐,均已失败告终,北伐魏国最大的对手就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为了打破僵局,诸葛亮设计诱使司马懿入谷,用落石干草截断谷口,并提前在谷内埋入火药硝石。待司马懿的大军入谷后,令伏兵以火箭射之。就在司马懿以为自己将命丧于此时,天降大雨,顷刻间浇灭大火,司马懿死里逃生。
诸葛亮的计谋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司马懿也确实步入了圈套,那为什么最后的结局与诸葛亮的设想不一样呢?
这就是刘雪峰老师在《心中有数》一书中提到的,“我们无法在事前保证很多事情的最终结果”,“以概率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即使我们做得再好,也不能保证成功”。
那么既然我们无法保证成功,是不是就应该直接躺平呢?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奋斗史我们都听说过,正是因为在1985年接受澳大利亚友人的邀请,赴澳旅行的途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马云才彻底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从而为将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次赴澳的申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第七次才申请成功。如果他在几次失败之后就彻底躺平,也许就不会再有后来的阿里巴巴了。
成功的人并不是只靠运气,即便我们无法保证事情最终的结果,依然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成功的概率。从概率来看,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遇到无法改变概率的事件时,我们只能静待结果,但请别忘了,在“成事在天”之前,请一定要“谋事在人”。

二、屡败屡战还有必要坚持吗?
晚清名将曾国藩在创立湘军之前是一名文官,文官练兵困难重重。即便当时练兵的军费是由国家供给,但当时曾国藩没有财政和税收权,拿不到固定粮饷,就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即使是这样,曾国藩也没有放弃,想尽一切办法,经历一年的时间,初步练成了一支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
然而这支湘军并没有达到预期,第一次出征就遭遇了惨败,曾国藩更是气急攻心,一怒之下跳进水中,想要一死了之。如果换做常人,可能练兵一事会就此作罢。然而曾国藩的心性并不一般,他咬紧牙关,把吞下的折辱变成滋养意志和决心的营养。正因如此,才有曾国藩后来的成就。
实际上曾国藩人生中的“败”不止这一件。在步入仕途之前的“七次科考”,政治生涯中的几起几落,都证明了曾国藩是有“屡败屡战”的精神的。
“屡败屡战”真的有必要坚持吗?
《心中有数》提到:“何时守成,何时冒险:看基础概率。”
在次数足够多的情况下,出现某一结果的频率等于该结果的概率。通俗点来说如果做某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大,即便失败也要坚持。反之,要及时止损。
具体的做法,刘雪峰老师在《心中有数》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1、要努力提高你的基础概率。以写文章为例,想要写出爆款内容,第一步就是认真学习并且大量练习写作,真正掌握写作的技能。
2、如果你做成某件事的基础概率较大,那么重复的次数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你需要尽量多次重复。当你掌握写作技巧后,大量输出才有爆款的可能。
3、如果你的基础概率比你的竞争对手低,那么你应该先看看能不能提高基础概率,如果不能,跳到另外一个从概率上来说对你有利的局里才是最佳方案。

三、“执两用中”的智慧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灭掉了吴国,成为霸主。就在大家以为范蠡会因此封官拜相时,他却毅然向勾践辞行,就此隐居,远离是非之地。
范蠡的举动体现了“适度”的原则,也就是“执两用中”的智慧。
“执两用中”出自《大学·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意思是,舜在听取了多方言论后,实施综合中间的方案。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适度锻炼,适度放松,适度吃喝,都体现了这一理念。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工作越来越卷”,“996甚至007”,“孩子的课外兴趣班越来越多”,能做到“执两用中”的屈指可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人们都很“偏执”,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相信事件的成功与概率有关,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少年轻人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休息不好而猝死。孩子被课外兴趣班以及父母的耳提面命压得透不过气,罹患抑郁症的几率逐年上升。
降低悲剧发生的方法,刘雪峰老师在《心中有数》中是这样说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追求片面的完美,而是在接受不完美的前提下权衡多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只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结语: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如何抓住机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屡败屡战”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能够先认清自己和当前的形势,不盲目,不盲从,稳扎稳打地提高自己做事成功的概率,成功将不再遥远。
若在这条赛道上,我们真的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也不要气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变换赛道,也不一定是坏事,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