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的三个真相,你要熬过笨拙期
01
从每天400字开始的小白
从2019年正式开始写作,满打满算已有四年了。但这之前,我一直也有在写日记,大约就是每天100-200字,有时候情绪上来了会写好几千字。
从2013年开始,我也会在微博上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
《精进写作》的作者弘丹,也是工作之余开始每天写日记,大约每天400字,写了6个月后,才知道有公众号,便开始了自己的公开写作之旅。
这一开始不要紧,原本只是想写自己所感所想的日记,后来免费带领其他热爱写作的挑战100天写作计划、第二年就出书、第三年第二本书、后来上写作课、又出《精进写作》这本书。
从小体量开始,大概是每个小白的必经之路。

自从下决心将写作作为自己的副业后,我报过2-3个比较正式的写作课、也跟着很多大咖挑战过写作100天、阅读100天的计划。
我是写了一年之后,才有自己的稿费收入,而且并不高。对于如今的我,自嗨文已经成为过去式,每天只要时间够用,写2000字是很轻松的事,有时候甚至能写出3篇稿子来。但我的to do list 至今仍是每天500字写作练习。
这500字的坚持,让我颇有成就感。就像《微习惯》中说到的:微习惯会强迫你迈出第一步,因为这实在太简单了。
你会发现每天写作原来是件很轻松的事。
利用这个习惯,你一直以来想做的任何事都可能实现。
如果你喜欢热爱阅读和写作,它们根本不需要你调动你的意志力,不需要你强调和坚持。因为坚持这个词听上去就很辛苦、带上了被动、不情愿的情绪。
村上春树说:“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02
写作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你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成效,只要坚持写下去就一定能有成就。任何一门技能,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试炼,我们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写作是长期的事。写作技巧不是一天、一个月就能学会的。变现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实现的。所以那些企图一个月就能月入过万的,一看2个月还看不到收益,基本就会放弃了。
那些没放弃的也会产生很焦虑的情绪: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写作,是不是自己写的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就吃不了这碗饭,是不是自己方向错了,是不是还有什么技巧是自己不知道的。

如果眼光不能放得长远,写作变现这件事就会变得很焦虑、很迷茫。很快,你就不会享受写作这件事了。
如果你的目光只是放到了一两个月,你往往会比较焦虑,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写作技能提升太慢,另一方面又想着如何快速实现写作变现。
将写作的目光放到未来5年、10年、甚至一生,你就会很淡定。你也才会收获长期的写作价值。
任何有价值的事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坚持和积累。

这需要耐心和持续力,持续地输出对读者有价值的内容。做个长期主义者就要对未来有信心,对自己有耐心,允许自己有一个笨拙期,愿意等待。
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只要你能熬过自己的平台期,也就是笨拙期,就能等到自己的爆发式的增长期。
期待自己的人生像复利曲线一样实现指数增长,就要有成长型的思维。
成长型思维认为写作是一项技能,需要积累、学习、持之以恒的练习。假以时日,这项技能自己必然是能习得的,在此基础上,继续精雕细刻是一定能炉火纯青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一定认为写作能力是一种天赋。我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哪怕我学得再多、再久,都不行。
写作是终身成长型人的标配。写作会倒逼输入、会让你不停地处在学习状态中,而写作的输出能帮我们更好更快的学习。
03
写作应该是你终身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如果我们都活到100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应该怎么办?
也许未来,60岁的我们要和20岁的年轻人同场竞技。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保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2020年以来的疫情,将实体工作也横扫了一遍。很多工厂倒闭、很多饭店关了门。
写作可以让你的人生多一重选择。
写作可以成为你的终身的事业,不受年龄、地点、时间的限制。
村上春树、张爱玲、东野圭吾哪一个不是一直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一直写下去。

有句话说:“每个人心理都住了一位艺术家,当他被唤醒时,不管他做什么行业,都会成为独处心裁,大胆好奇并擅长自我表现的个体。”
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个作家梦。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表达,被看见。而写作是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手段。
讲述自己的故事让自己的想法被更多的人看到、认可。
也许一年内,你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并不多,但如果你能坚持写作10年,我相信你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创造奇迹。
希望从此刻开始,让写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让写作成为你终身的习惯。
我们山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