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 首次落户中国成都,雨果奖提名 (←点击查看详情)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亦携手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于4月25日在市场推出科幻世界精选IP推介会。
科幻世界 · 荣光累累
《科幻世界》 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是中国原创科幻文本的大本营,是科幻出版行业历久弥新的领军者。
《科幻世界》2023.3
杨潇 、阿来 等曾先后任社长,刘慈欣小说《三体》《流浪地球》 均从这里刊发、起步。图/ “三体”系列初版2019年,被影视化的《流浪地球》 在春节档上映,被广泛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科幻世界 在2018年成立IP运营中心 ,将优质IP推入市场;2020年启动“中国科幻产业基地” 项目,亦为推动科幻小说的产业转化,将四十年优秀出版成果转化为优秀影视成果,该项目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列入出版领域“高能级产业平台”。2022年,科幻世界联合出品《流浪地球2》 ,更进一步迈入影视板块。
科幻世界 · IP推介
IP推介会现场
图/ 陈曜介绍科幻IP本次推介会上,科幻世界推介人王姗姗、陈曜、陶美岑向大家讲解了《异域》《造神年代》《金桃》《伯劳与荆棘》《星际熊猫:创世家族》《夜行环线》等多部适宜影视化改编的顶级华语科幻小说。
图/陶美岑介绍科幻IP
光影幻梦 · 主题沙龙
推 介会后,活动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科幻学者任冬梅, 北京百纳千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开发中心总经理、资深影视开发者、发行人焦靖, 融创科幻影业(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影视制片人袁冰涛, 银河奖得主、科幻作家杨晚晴、 任青为 大家带来沙龙研讨:“光影幻梦”——本土化科幻叙事与风格探索, 沙龙活动由科幻世界影视负责人王姗姗主 持。行业内资深的嘉宾老师,就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国产科幻片的本土化策略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及看法: 图/ 左起:王姗姗、焦靖、袁冰涛、任冬梅、杨晚晴、任青
IP改编之“核”
影视转化,路在何方?
01
王姗姗: 现国内影视市场盛行IP改编,譬如《流浪地球》《三体》《疯狂的外星人》都是根据银河奖获奖小说或基于其创意进行改编的。二位也都产出过荣获银河奖的作品,杨晚晴老师更曾作为编剧团队一员参与过科幻动漫的创作。那在文本向影视转化的过程中,大家认为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或者说,科幻小说改编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任青: 国内团队最开始不太重视科幻影视化改编工作,因为存在两个基础性问题:一是概念,二是受众。 科幻小说本质上是类型文学。它和其他小说不太一样,有一定科学门槛,这是特色,也制造了些许问题。所以简洁化、优雅化科幻设定 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好的项目例如《流浪地球》,六个字概括就是“开着地球逃命”,这样一下子就把故事、科幻设定、悬念都在六字之中。受众方面,科幻创作中需要照顾核心科幻迷,因为这是固定群体,但影视受众就没那么硬核。这其实是一场“路上行舟”,怎么让“科幻的船”在“大众的陆地”上走地更远,如何把科幻的点子落地,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杨晚晴: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举例吧。比如我参与过的《黑门》 这部动画作品,我在项目期主要负责校准科幻质感 。虽然开始也尝试过写剧本,后来发现剧本写作有一定门槛。所以后来更多在参与剧本时,我更多的工作是帮助团队避免雷区、提供概念和细节把控的建议。这种工作方式最终能让项目有很棒的呈现效果,能做出那种很好的科幻剧的样貌。
02
王姗姗: 中国科幻影视逐步开始多彩纷呈,科幻文学作品除了纸质刊登出版外,有了更多的载体和渠道。科幻作者在构思和创作作品初期会不会为作品后期影视化理下伏笔 ,比如创作时选择便于影视化的叙事结构,参考影视成品、视听效果,或是结合影视市场热点?这样的方式对创作过程本身有所帮助或是产生限制?杨晚晴: 我们身为科幻作者现在会用图形影视化的思维去思考 ,写作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视觉化想象,这个和影视剧有天然的联系在。其实作为科幻小说作者,我还是更希望从小说角度去表达、去创作,不太想为影视化妥协。但其实小说也会注意各种起承转合,这也是符合整个戏剧结构要求 的。这是我的一个一点分享吧。任青: 我非常同意杨老师的观点,身为作者还是要坚守创作者初心,要坚持去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在这个基础上谈影视化。文学文本的叙事结构和影视叙事结构有很大差别 ,这是我们作者在转变创作思路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东西。引用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所有的作家可能一生都在不断地写同一本小说。实际上,不同的科幻作者可能都有自己最想表达、擅长表达的一个科幻主题,这样才能一直坚持下去。纵观整个科幻文学和科幻影视的发展过程,这其实是一个市场化很高的,和热点、和现实发展结合密切的文学类型。 比如最开始在太空年代大家都喜欢像《星际迷航》《星球大战》这种作品;世纪末的时候大家会喜欢一些科幻灾难类型的电影,像《绝世天劫》《独立日》。然后网络时代来了以后又有《黑客帝国》一类的影视作品。以我们《流浪地球》举例子的话,第一部是种宏大叙事,但是《流浪地球2》的核心是两个主角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自他们内心所做出的一些选择,是以人物来带动故事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科幻作者怎么样结合市场热点,在坚持自己表达的基础上去融入科幻发展的潮流,更好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展现给大家,是我们经常会思考的。我感觉我们应该在坚守本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创作 ,这是我想分享的一点。
03
王姗姗: 刚才两位作家结合自身经验,谈了在科幻小说创作和影视化落地中的体会,那么作为长期研究科幻文学、尤其是关注本土科幻创作的学者,任冬梅老师认为,科幻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细分类别 ,和其他的小说类型、小说体裁相比,有哪些会在影视化后更加出彩的特点呢? 或者说,您期望科幻电影精准展现出科幻文学的哪些特质 ?任冬梅: 首先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说,科幻小说也是文学的一种类别,之前还有过争论啊,但是现在可以百分百肯定科幻小说是小说,也就是文学的一个类型,不过确实它和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又有着非常独特的一面,那就是它和科技的关系非常紧密。 这是科幻小说和其它小说相比最突出的一点,科幻文学影视化之后最能出彩的地方,我想首先就是将小说中的科学幻想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创造出惊人的视觉效果 ,让观众感受到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但这是科幻影视化后最表面的特点,我自己更看重科幻文学的还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科幻文学常常运用科学原理和逻辑推理,构建出合理和可信的故事,体现出智慧和思辨能力。 也就是说,科幻小说最核心的其实是想象科技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下人类可能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科学家是想象汽车的出现,那么科幻作家想象的是堵车的出现,以及面对堵车人类会怎么办。科幻最有意思的地方就体现在思维方法上,或者说所谓的思想实验。它其实讨论着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希望科幻电影可以展现出科幻文学的这个特质,也就是合理和可信的推测人类社会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 就做得非常到位,郭帆为了让中国观众相信这个中国背景的科幻故事,专门写了长达100年的编年史,每位主要演员都会配备一本相当于剧本的故事指南内容,包括那个年代的每一样东西,历史,政治,人口文化,衣食住行,详细到每个东西的用处,名称全都标注下来,像百科全书一样。这就做到了让演员和主创、制作者们都觉得合理且可信。在这样坚实的科学原理和逻辑推理之下创作 出的,面对太阳急速老化的流浪地球上的中国社会,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第二点,是科幻小说可以探讨人类与科技、自然、社会、宇宙等的关系,提出一些深刻的哲学或道德问题。 其他类型小说主要是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但是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会呈现出对于现实、对于科技的利与弊、对于未来、对于宇宙的种种深刻思考。有学者甚至说,科幻的本质其实是哲学。 这一点,从科幻诞生初期,威尔斯的小说里就已经展现出来。所以,好的科幻电影我希望还能够展现出科幻文学这方面的特质,而不仅仅只是视觉特效的爆米花大片,这方面比较优秀的代表有比如《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还有咱们中国的《流浪地球2》等等。
中国科幻之“魂”
国产科幻,走出新路!
01
王姗姗: 因为好莱坞科幻类型片长时间输出,长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科幻片赛道领跑,中国观众对科幻片的认知和审美不免有些偏好莱坞式,国产科幻片要如何冲出这种审美桎梏?国产科幻片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片的独特性、它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呢?焦靖: 一直说我们的科幻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但实际上有一点我们是相对比较被动的。就是好莱坞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科幻这个赛道,他们长期地用强大的、持续进步的视效不停刺激观众。所以形成了一种“土壤”:就是通过大量的以视效、以科学命题为主的项目来培育一些精品。但现在这个土壤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实际上这给我们的科幻作者和影视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达到别人耕耘了几十年的一个状态。 其实,国内目前在实操过程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还是有一些脱节的。 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有一些好的转变,比如杨晚晴老师这种创作者会有意去做和影视创作结合的一些工作,不过这种创作者占比真的凤毛麟角。如果这种创作者多起来,情况会有很大改善。另一个想说的就是从制片统筹角度上看,如果一位导演本身是一个科幻作者的话,这样是最好的 。他甚至可以在写小说的过程中间把小说全部打成零部件,在脑内预先构想出特效镜头,甚至量级是做到S级还是B级都能预见得到,这就省了不少事情。第三个点就是科幻作者要有一个客观的市场逻辑在里面。 影视行业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保本、赚钱。所以如果我们从开发起始就有比较明确的思维和比较明确的一个成本统筹的感觉,那对我们整体的科幻影视创作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目前这种情况有转变,但是提升还是比较慢。还有就是现在海归的电影人才越来越多,但他们的作品很多讲的都还是原生家庭之类较为传统的话题,我们还是希望更多人能踏上科幻这条赛道。袁冰涛:我觉得不太需要借鉴好莱坞的东西。 首先,好莱坞电影现在要全球化布局,就变得越来越贵,内容就越来越保守单一。第二就是他们有自己的审查制度,例如政治正确的内容,还有就是制片人制度在瓦解,这些对他们做片子都会有影响。当下,我们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不太能接受他们的故事、人物。所以对我们的科幻电影而言,只要把故事、人物写好就行。 而好莱坞现在可能走偏了,那就给我们留下了机会,比如我们的《流浪地球1》,它里面就有很多接地气的东西:比如第三交通委的广播、被冰封的东方明珠等等。另一点就是它拍出了中国的价值观。在《流浪地球1》里最后我们去点燃的那个东西,不单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还有其他多国团队都去点燃,这个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再举个例子,《Never Let Me Go》这部电影很打动人,也不需要大预算、大特效。还有《Her》,也没有很花钱。当年资金问题是我们的劣势,现在我们需要捡起好莱坞放弃的东西——人物、故事 ,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02
王姗姗: 国内现有的科幻影视作品多采用是科幻+类型模式,如《被光抓走的人》《独行月球》等,像《流浪地球》系列这样比较硬核的作品相对稀少。这是否说明所谓“软科幻”更适合国产科幻电影市场?如何突破现状?焦靖: 其实目前很多公司的状态是没什么钱,但又想做科幻,那么可能软科幻更合适一些。实际上我们真正探讨科幻还是得从《流浪地球》开始。在刘慈欣老师,以及越来越多作家的科幻作品问世后,现在做科幻有种“合法性”,观众觉得这种故事可信了。 现在很多是类型的叠加或嫁接,比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作品。其实,最深层的解决方法还是想清楚回报逻辑 ,在一个回报逻辑的框架内考虑用多少的成本来实现一个故事的展现。这样大家就可以把软、硬科幻什么暂时往边上放一放。袁冰涛: 我同意焦老师的说法,我也觉得软硬科幻不太重要。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很好看。软科幻有个挑战就是要有新颖角度,这样才能打动观众。硬科幻的困难则是制作层面 ,在制作过程中很多的道具、工具,都需要现做,不过这个随着时间推移会有很大改进。举《流浪地球2》的例子,他们的班底是从《独行月球》来的,《独行月球》当时的体量、设想都更接近于《流浪地球2》的需求,所以最终在制作上就有很好的解决。主要还是你的想法、讲故事的才能,还有你对于人物的爱。这点科幻作家其实有个小问题,就是不太在意人物,角色都偏功能化。未来的话,科幻要走向大众,作者老师们要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命运,观众就会天然地爱上作品。
03
王姗姗: 《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是否也能说明国产科幻电影对国内影视制作水平、工业化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国工业文明对于科技想象与科幻文化语境的建立是否存在影响?任冬梅: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工业文明发展其实跟我们的科幻小说创作和科幻文化语境的生成都有很深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工业发展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科幻文学创作肯定不太能实现。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中国科幻电影有了一个非常大的、飞跃性的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背景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航空、航天的科技和工业的巨大进步。在现实中的这样一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让我们中国观众有了一个文化自信 ,也让他们对银幕上出现中国的科幻作品有了自信心。
未来方向之“论”
专业眼光,论辩科幻影视未来
01
王姗姗: (对任青、杨晚晴)两位老师觉得自己最适合影视化改编的作品是哪部呢?任青: 哈哈,其实所有的都挺适合(玩笑)。除了刚刚IP推介会讲过的《夜行环线》 ,我个人最希望改编的是我科幻小说的处女作——《消失的马戏团》 。原因有三:第一个是人物,这本书的人物是占首位的。 我们很多科幻小说都是把人物放到故事、点子之后,因为很多科幻迷喜欢看的是点子。但在影视化过程中我感觉还是要从人物本身、从情感本身来带动整个的故事的发展,让观众和人物之间有一个共情。这部作品中,主角对自己的身份有追寻,人物有成长,而且成长历程是有想象空间的。其次,这部小说里人物间的关系是比较奇特的 ,或者说有意想不到的关系在里面,具体是什么我就不剧透了。这篇小说最后要揭开的一个真相,有个巨大的悬念等待着大家。最后一个点就是这篇小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设定 ,在故事之外编剧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成本的要求可能不是太多,很符合影视改编定律。杨晚晴: 我感觉我的作品里目前最适合改编就是《金桃》 。我之前用了大量精力来构建世界观,所以这个作品的世界观足够严密、足够精致,也足够的有创新性。 另一点就是我觉得这篇作品有个“通用接口”,就是除了我本身故事中的情节还有人物以外,还可以接入其他的情节和人物,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和视觉想象空间。另一个推荐作品叫《麦浪》 ,简单介绍就是一个我们中国人在太空种田的故事 。这个我觉得有我们的乡土的情怀和对于大地的情结在里面,所以很希望它最后能影视化呈现出来。
02
王姗姗: 科幻这一类别在世界范围具有一定共同认可度,所以跨国合作很可能是将来的一个大趋势,例如《三体》就授权给了网飞做影视化改编 。那么这其中的优势和风险会是怎样的? 各位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一下。袁冰涛:国际合作的好处就是能有不一样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 我自己之前就有过一些经验,例如有一次和俄罗斯的艺术家合作的时候,他们的想象力是我们以前没想到过的,大家会觉得相互能有启发,所以我觉得国际合作是一个好事情。但是类似网飞《三体》这样的项目,美国拿了版权之后,中国是完全不参与改编的。所以我们对美国、对好莱坞都是一种谨慎乐观态度 。因为他们目前陷入了一种自我否认、自我论证的怪圈。外国观众可能很喜欢,但中国观众未必。不过还是可以抱着一种审慎的心态去期待一下,我们拭目以待吧。
03
王姗姗: 深受观众好评的《流浪地球》和《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像风格,他们各自蕴含着一种怎样的科幻影视美学?又分别是如何实现本土化的呢? 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共通之处?任青: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部很动人的作品。《流浪地球》这种是星辰大海式的感动,是中国电影的工业奇迹;而《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可以降临到每个科幻作者身上的奇迹 ,没有特效但依旧有科幻感,这样的呈现方式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因为我们都不是科幻原教旨主义者,在创作中还是更倚重文学性、人性这方面的东西。所以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我们看到了属于平凡者的美学,属于创作者的美学,它是可以实现的,也是令我们感动的方面。
04
王姗姗: (对焦靖、袁冰涛)两位曾经深度参与过国内科幻影视作品的改编工作,可以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享一些开发经验么?譬如,在科幻作品改编过程中,如何平衡“科学”和“幻想”的成分比例?袁冰涛: 我其实只想给科幻作者们一个建议:就是不要特别在意你的作品能不能被改编成电影。 我理解作者们的想法,毕竟小说可能只卖出几万本、几十万本,但电影可能就有上亿的观众,那个诱惑是非常大的。但在创作的时候不要太在意这个东西。所有的作品都能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有好的人物或者有好的故事,当然最好是所有的结合,都会有改编的可能性。就改编而言,其实科幻电影有超过50%以上都是原创的。我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最基本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事、人物和概念能不能吸引观众,这个是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 而且现在我们的中国观众也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先前美国人在做科技的时候,他们火箭叫阿波罗号,卫星叫探险者号,他们对于科技和未来的项目的命名是影响了很多人对科技的观感的。但我们这边的火星探测器叫祝融,月球车叫玉兔,我们的东方浪漫跟他们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是故意把这个先进的科技抽离到一个浪漫的概念上去。刚才说的杨晚晴老师的《麦浪》 ,以及刘慈欣老师的《中国太阳》 这一类的作品,其实是把最大的和最小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主要还是回到最基础的地方,能不能把人物、故事写好。我们经常说中国拍科幻电影周期很长,其实拍摄周期长仅仅是一小方面。最长的像《流浪地球2》可能也就大约是12个月的拍摄期,但是我们的创作周期是非常漫长的。 一个电影作品的改编周期从2年、3年,可能长到6年、8年,这个周期非常漫长。所以重点是把人物和故事做好,观众才爱看,科幻电影的口碑和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更加正面。焦靖: 袁总说的非常好,而且说的非常全面。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其实大家都过分关注了科幻的工业化属性,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科幻是非常有“作者性”的。 不管是雷德利·斯科特 还是库布里克 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其实有两条路径可以选:一条就是我们的导演他本身是作者 ,这样的导演他们很有可能自己手上已经有了上千页的美术设计、上千页的分镜,但是在市场上漂泊很多年,依然找不到相关的投资,我们现在会慢慢关注他们。另一条路径就是我们是真的非常渴求顶级的科幻的作者可以给影视项目带来价值。 因为如果我们仅从一个市场角度来构建一个作品的话,很容易让作品的科幻属性失落。也就是说虽然我把这个作品打造的非常迎合市场、讨好观众,但是它可能会失去一点初心。那么这点初心是需要我们的作者把它安放回作品里面去的,我觉得这点无比重要。所以在未来,还是需要像杨晚晴老师、任青老师这样的作者参与到创作中去,这个可能会对于整个中国科幻影视创作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寄语科幻
王姗姗: 最后请对科幻世界、中国科幻留下一些寄语吧。
焦 靖
科幻世界太牛了!
袁 冰 涛
科幻电影是星辰大海,祝愿科幻世界成为顶级电影公司。
任 冬 梅
祝科幻世界、中国科幻繁荣昌盛。
杨 晚 晴
希望中国科幻、科幻世界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任青
科幻是未来的一个风口,要让科幻飞起来,就请找科幻世界一起合作。
END
娱者乐园
(北京)
从不跟风,只做自己。欢迎吐槽,热情搞基。
娱者乐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