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敏《史学方法》的一点笔记【默证】
一、关于史学是史料学的不同意见的摘录
周谷城《中国通史》p2
“……‘史学本是史料学。’这话于史学界有益,但不正确。治史的人往往轻视史料,其实离开史料,历史简直无从研究起……谓‘史学本是史料学’,至少有纠正空疏之弊的作用,故曰于史学界有益。……”
栋舟言:“我们可以承认整理史料是研究历史之先决的一个重要工作,但是他本身还不是研究历史。”
二、所谓积极推理与消极推理
积极推理:根据已有推断实有,并判断实无
消极推理:据无有推断实无,并判断实有,即所谓默证[1]
张荫麟《评近人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若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此种方法谓之‘默证(argument from slience)’。默证之应用及其适用之限度,西方史家早有定论。吾观顾氏之论证法几尽用默证,而十九皆违反其适用之限度。”
三、对史料主义之检讨与意见
对“史料主义者”的四条批驳,依我之见,站不住脚。
1. 拿来所谓证据,史家有主观选择,将反面证据摒弃,只选择足以支持自己假设理论之证据
2. 拿来证据,不在真伪问题,而在史家对史料之解释问题……其高妙之处,便在使用史料做伪证
3. 因拿证据要多多益善,一些学者往往摆出大量证据,先声夺人,至于证据真实意义如何,有多少成分可以有效,读者不仔细,不易发现破绽。
4. 拿证据拿的全是些默证,左一个没有,有一个不曾,加上许多子虚空亡,证明一个根本虚无,做得是有声有色
此四条,实则与史家的“史德”有关,史德有亏,做这些事情自然是正常的,和所谓是否“史料主义者”无关
四、史实界说
历史家所能见意义之事实方为史实
普通事实足以反映重大趋势或重要信仰,亦可为史实
史实之产生,须经过思考裁断而有
事实主义——实证主义?
历史的基础在于不断地搜集事实,多多益善(对此进行批驳与挑战);只有事实本身才可以代表历史,一切解释都不应该,也都是多余(前人可做,后人不必做)
历史家赋予史实的用途与意义
1. 除非历史家给予加工的解释,一切资料都不可能有价值。历史重建之过程,控制着事实之选择与解释,如此方有历史事实出现。
2. 历史家之任务,一方面发掘少数有意义之事实,使之变成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必须抛弃非历史的事实。对于历史家而言,历史事实并不存在,除非由史家来创造他们。
3. “一起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时用现在的眼光,依照现在的问题来观察过去。历史家的主要任务不在记录,而在评价,否则他就无从直到该记录些什么。
4.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即在史家心灵中重演他所研究之过去。
即使铁一般事实,没有历史意义,也必在所割舍。砖石可为巨厦,不可指为巨厦。
史实之选择,以最有意义为优先。
个人见解——这些所谓历史理论仅适用于部分范围,对于伊斯兰史、非洲史、中亚史等强烈依靠考古资料、钱币等证据资料以及尚未开拓完全的历史领域,考据、整理、校订、翻译史料方为正经事,思维太过超前,放史学是对的,就像一个理论建筑专家教工人怎么打灰,放具体领域的历史就别沾边了。我认为这些史学理论者是不是无知者无畏才提出这些观点,但凡在当时下凡搞点伊斯兰史和非洲史的研究也不至于喝这么大。史料坚实才能做出稳健结论。
特别中国史研究传承了悠久的考据学底蕴,所有研究都离不开考据二字,因此这类史学在中国市场不大,也不会占据主流,影响也不会大。国人的政治热情超乎想象,你以为勿谈国事,其实比谁都关心政治
史料和史家相互成就,没有史料史家啥也不是;历史研究史料为先,这是必然的,唯史料论则大可不必
[1] 对于默证补充,采自wiki:
默证或诉诸沉默(英语:argument from silence;拉丁语:argumentum e silentio),是一种非形式谬误,主张由于支持某事的人未提供证据,因此某事不是真的。然而,支持者未提供证据可能有许多原因,未必能证明某事不是真的。
在文献研究中,默证通常是指,由于某人的所有著作皆未提及某观念,遂断定某人无某观念或因现存某年代的所有著作皆未提及某观念,遂断定某时代无某观念。
默证并非总是合理推论,往往还需要其他条件,比如:
现有数据中记载了与某事不能并存的事,故推测某事当不曾发生。
数据中记载某类之事相当完备,此事未见记载,故推测此事并未发生。
某书作者立意将某类之事有系统地记录,且作者对某类之事知之甚详,然此观念未见载,故推测当时无某观念。
例1
甲:你看到我的钥匙了吗?
乙:(沉默不语)
甲:我就知道一定是你拿走的!
例2
甲:你懂英语吗?
乙:懂啊。
甲:我需要帮几个标语加上英文,你能帮我翻译吗?
乙:对不起,我还有事要忙,有空再谈。
甲:我看你根本不懂吧!
例3
心理咨询师:你(用键盘)打错的字,实际上是你的潜意识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来访者:可是,如果***里面有错字,这句话有时候是无法解释得通的。而且,即使是相同的按键顺序,如果使用不同的输入法软件,打错的字也会不一样。所以我想,打错的字应该不是我的潜意识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吧。
心理咨询师:如果不是潜意识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那为什幺会打错字?
来访者:我也不知道。
心理咨询师:所以,你打错字,就是你的潜意识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这名心理咨询师并没有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向来访者论证“打错的字是潜意识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这个论点,而是通过反问来访者,让来访者无言以对,并根据来访者的无言以对,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来访者无法回答“为什幺会打错字”,并不代表咨询师的论点就是正确的。此外,论点是咨询师提出来的,论证的责任也应该在咨询师身上,所以咨询师除了犯了“诉诸沉默”的逻辑谬误外,还犯了“转移举证责任”的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