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前两天,一个出家的师妹来看我。说着说着,说起父母眼中的自己,忽然发现一个问题,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或者说父母对孩子的印象有时只停留在小时候或者只是通过一两件印象很深的事情来判定。
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父母和孩子有时看似是最亲的人,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却最开始的几年,真正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孩子要上学,父母要上班,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不过是饭桌上的亲切交流,就连这,很多家庭也都做不到,因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都能朝九晚五,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条件亲自照看孩子。
就以我为例吧,从我有意识起,我就跟姥姥生活在一起,其实跟父母也是每天都能见面,但因为父母很忙,要上班还要下地干活,好不容易有些许喘息的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加上有老人帮忙照顾,就更加心无旁骛地讨生活了。我印象中从小和父母交流很少,跟我朝夕相处的是我的姥姥,等上学以后,更多的是跟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在初中最后一年,就开始住校生活了,每周回一次家,等上了城里的高中,变成一个月回一次家了,再后来上了大学,半年甚至一年才回去一次。仔细想想,这辈子跟父母真正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在这凤毛麟角的相处时间里,真正互相交流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
所以说,我们常常说,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这是真的,他们为我们全心全意地付出,但父母却不一定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我至今跟父母交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聪明、胆大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孩子具备的巨大的优点,所以从小到大他们从不为我担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这么多年的求学路到最后,我并不是因为聪明,只是坚持了而已。胆子大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我的性格比较倔强、自尊心又很强,从小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于是经常佯装坚强,父母却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带着这些浅显的印象看待我到了现在。
我印象中有两件小事,可能能对此做出一些解释。
一件是关于我聪明的误传。据家里的长辈说,我从小说话很早,表达能力很强,在很多人眼里这就是聪明的标志。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了妈妈的单位,妈妈当时是一位民办教师,他们学校一共三位老师,每人负责一个年级,三年级的老师兼职学校的校长,当时办公室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拿着一份数学杂志,指着上面的一道智力题问我答案,当时的我根本不明所以,在三个选项里随便指了一个,不料是正确答案,当时那个校长欣喜若狂,对我竖起大拇指,转身就走出办公室了,然后跟遇到的每个人夸了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我们那个村里口口相传,很快就将我"天赋异禀"这一情况坐实了。此后的很多年,我一直背着"聪明"这一外壳,不管我在学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或者达到了多大的高度,并不在于我是否努力了,一切有"聪明"加持,仿佛理所当然。
还有一件事关乎我的大胆。我在六七岁的时候,我的一个邻居老爷爷去世了。他是一个党员,家世比较显赫,子女也都很孝顺。在他晚年时,家里早就给他打好了一口棺材,但在他去世的时候,政府正在大力宣传火葬。鉴于他的身份以及对子女的影响,他的后事采用了火葬的方式。为了不让棺材浪费,从火葬场回来以后,家里人依旧拿出提前给他准备好的中山装,平铺在棺材里,然后取出骨灰,撒到衣服里。这也算是当时能想到的比较折衷的最好的方式了。仪式在家门口举行,我们很多小孩儿没有见过这场面,尤其是我,非常好奇,我们老家的风俗女性包括女孩是不能去火葬场的,所以我跟着大孩子 一起挤在周围看。我个子最小,被挤到了最前面。他的家里人在做这些的时候,满目悲怆,我记得有一小块骨灰被撒到了衣服外面,我在离那骨头最近的地方,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帮忙整理了一下。这正好被出门找我的爸爸看了满眼。回家以后,我听到爸爸在厨房跟妈妈说,这个孩子胆子真大。妈妈听了也感慨不已。从那儿以后,我的大胆这一特点也坐实了。后来不管我独自外出游玩还是背井离乡求学,父母都很少担心我,反而会安慰其他人说,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很大……
一直到现在,他们在谈到我时,还是这样老生常谈。我常常很无奈,却又无力吐槽。我已经快四十岁了,他们保持这种固有印象已经如此之久了,很难打破。即使打破了,又有什么意义?我需要举出什么样的佐证来证明我既不聪明又胆小?只能维持着。反过来,难道子女对父母就是百分百了解吗?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不会暴露自己脆弱、怯懦甚至糟糕的一面,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虽然是最亲近的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又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父母想要保护孩子,孩子想要父母放心,或许只有这样的距离,才是亲子之间最和谐最安全的距离。
lucky晓老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了妈妈后,我依旧不理解妈妈 (1人喜欢)
- 我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
- 和大学同学擦肩而过,我却没有叫住她
- 离开学校后,我才开始喜欢读书 (1人喜欢)
- 半生菜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