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借纸遁:《社会学研究》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读后-20230506
#且借纸遁 [中]社会学研究: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读后,2022/4/19-2022/4/26,15.5时;

一、前言
4月份开始正儿八经地研究期刊文章,合着一起读了《社会学研究》官方评选出的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是抱着摸摸底的目的去的,按照之前何炳棣说的,先有领域内的目标刊物,再去针对性投稿,这是针对顶刊,他说要么就不搞,要搞就搞顶刊,这是他的态度,学之不妨。现在我对这十篇文章(如下目录)的阅读情况做一个基本的汇总分析。按照这三篇文章的性质,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定性研究(1/4/6/8),一种是定量研究(2/7/10),一种是理论研究(3/5/9),一共十篇。现在分别给出分析如下:
- “饭圈”观察: 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毛丹
- 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研究(1989-2015)许琪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周飞舟
- 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 王欧
- 聚落的三重性: 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熊万胜
- 证跨越企业边界的科层控制--...平台的劳动力组织与控制研究 赵磊
- 稳定化与结构化一新制度主...变化(2006-2017)朱斌
- 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一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 马丹
-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赵鼎新
- 中国民众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年龄一时期一世代效应的分析_高海燕
二、定性研究
一共四篇。一篇网约车平台司机控制的研究,一篇以卡嫂的性别观念结构及变迁的研究,一篇饭圈组织形式与控制方式研究,一篇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变迁研究。两篇在谈组织形式,饭圈与司机;另外两篇其实都涉及观念变迁,性别观念与生活观念。他们的操作方式,都比较依赖一个相对比较密集或者追踪性的调查,会强调自己做了多少人数的访谈、多长时间的调查,其调查方式涉及问卷、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比如研究饭圈和司机的都自己去混了饭圈或者在网约车平台实习过,然后以此获得了研究材料。
我想说的是,读论文,具体观点实际并不重要,能够知道其研究的形成过程,研究材料的获取,分析与对话方式,这些更加重要。在论文的操作上,虽然都需要从一个理论框架出发,但实际上都聚焦于把一个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事实梳理清楚,并给出自己的概括、抽离与解释,也有对所谓理论的缝合与回应,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定性研究要解决的关键论证毋宁是说,这是不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重要,为什么重要,和理论推进、社会宏观、历史进程有多大关系。
三、定量研究
一共三篇。一篇是关于中国父职和母职工资溢价表现及其变化的,一篇是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稳定化与结构化表现及其变化的,一篇是中国民众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表现及其要素分析的。这三篇有非常显然的共同点,就是“中国的”,我凭印象说。
其一,在对话形式上相对于定性研究本身更加重视理论对话,也就是非常明确地找到了中国的具体经验形式及其发展,与西方同类的经验形式,在不同国别(空间)与时期(时间)上的不对称(或差异),西方已经在既有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理论,中国肯定也有类似的经验形式,只是社会发展序列在时间和实践上的表达步频不同,那么这个既有的理论肯定不会百分之百能够解释基于区域和时期差异的经验事实(因为社会科学是开放系统,逻辑上不可能有完备的经验涵盖与完备的解释存在),那无论是去驳斥这个理论,还是延展这个理论,还是补充这个理论,总有立论的空间。比如父母职业在生育后的工资变化问题,西方是说生活条件变好而且子女变少的情况下家庭负担会减轻,但在中国你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执行带来三十年数个代际的独生子女情况,反而在高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使子女养育负担不减反增,这是极端相悖的差异;比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一般说市场越开放,结构化与稳定化都会逐渐降低,比如现在的西方社会,动不动就裁员,但是在中国你是双轨系统与两级分化,体制内依然在大量吸纳劳动力以维持市场就业的稳定性,市场工作是强者愈稳定而中等偏下的永远没有安全感,比如35岁程序员或者你没有到中层就必须面临被裁员的命运,也就是说内在愈加稳定而外在愈加结构化(也就是分化的意思),这也是与西方的理论预期有相当大的差异;还比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变迁,一般说经济越开放,后现代的价值观念会愈加蓬勃,但是在中国相当奇怪,中国的老一代由于其经历问题对政府信任表现得很警惕,反倒是九零后与千禧年后的年轻人,价值观愈发保守,应该如何解释呢,是某种教育的成功吗,或者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说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红利正在远去,这也是中西方经验在基于理论预测情况下所展现的巨大差异。
其二,在具体资料上,当然比较依赖调查数据,这些调查数据已经累计多年,也是基于年代(时间)连续性的,那么就能在统一调整数据比较单位之后,形成一个可以被分析的数据集。但数据本身有什么意义吗?只盯着看也看不出什么东西,所以如果要让这个数据集产生意义,能拎出这个数据呈现在事实上到底意味着什么,那就必须要给出一个问题意识,也就是我这个数据究竟要指向和说明什么问题。那这个问题意识到底怎么来呢?很明确的,这三篇的问题意识都来源一个相对宏观的社会背景,这就导向了历史过程,比如家庭中夫妻在生孩子和养孩子这个问题的凸显,就是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变迁、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转换等出现的,现在必须依靠数据去进行解释,并且给出解释权重;还比如劳动力市场结构化与稳定化问题,也是基于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提出的问题;价值观变迁就更明显了,中国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多断裂骤变,不同年代的人观念持有和价值偏好自然不相同,那现在就要通过数据,告诉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
其三,相比于定性研究,我给定性研究打出的分数都不是很高,心里分数都维持在4.2分,因为总觉得不是很满意,也觉得这个研究说了半天,经验上并没有太多意外的地方,只是解释上靠向某个理论,然后给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分析结构而已,我换其他的分析结构行不行,当然也行。但定量研究,我都能给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基本都在4.6分以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相比定性的几个问题都更加基于历史宏观,或者是已经被论证为重要的问题,而定性研究的几个问题,相对来说都比较微观,靠的是微观解析,问题本身及其重要性能不能站住脚或许还有疑问。机制梳理则更加谈不上,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机制解释就是要给出因果关系,这在定性研究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逻辑上归纳只能导出假设,不能成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如果定性在标榜机制这种东西,那说明他对机制有什么误解,但是我并不是说定性完全不能导出机制,只是缺乏严格性,这个辨析比较困难,兹不赘述。回到定量研究上,其对因果机制假设及其替代假设都是很明确的,也是基于差异的发问与检验,最后给出的因素分析与解释权重都很明确,比如在中国核心家庭,夫妻双方只要多生一个孩子,母亲的工资会减少三成,而父亲的工资也会受到影响,原因是因为教育内卷导致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都会激增;比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问题,体制内仍然是希望,因为无论是事实上还是给予希望的形式,都能引导吸纳大量的就业注意力,然后维持就业市场的稳定,虽然工资表达不像市场那么高,但是稳定胜过一切,而且体制内薪资极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某些特殊类型除外),更何况现在的体制内隐性保障仍然在升高,那体制的吸引力就仍然在增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真正基础。如果我们再扩展一下这个问题,中国的体制吸纳也保留了行政方向的可能性,也就是升迁途径带来的隐性交换逻辑,那么中国人的阶级流动就需要重新评估;继续说下去,市场外表现了更为强大的极差,也就是稳定的越稳定,不稳定的迟早被甩出去,那么中国的伪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和风雨飘摇的阶级地位,也就可以放到中国人的社会流动研究中去研究解释。最后,定量研究当然不是说没有缺点,其缺点是研究在于操作本身,因为考虑到因素的选取与论证,其实上也是先有问题而再拿数据,而不是像论文说的那样反过来进行,你单从数据本身能看出什么问题吗,不能的,问题必定从宏观背景浮现出来。
其四,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实际上都在解释变迁,一个是事实形式的具体表现确实不一样的了,哪怕官方,也以为生育放开了大家自然都会生了,但事与愿违,为什么呢,需要解释,还想依靠中国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约束保证生育,已经不足够了,传统家庭伦理已经在分解并融入新的观念,并且生育从来都是一个经济换算的问题,人从作为劳动力到作为劳动力商品,是农耕到商品经济的转换,逻辑早就变了。变迁的呈现,可以靠具体的事实追踪,也可以靠长时段内多年份切片的数据调查,前者论证形式更加繁冗和松垮,后者表现得更加致密与稳固,但这只是基于呈现效果去看,不是说谁就更具有真理性。但总体来说,定性和定量真的没必要打架,我也真的不懂为什么要打架,经验事实与数据统计及各自的解释方式,并不是定性和定量的专利,也不是哪个学科、学派和思想潮流的专利。
四、理论研究
一共三篇。一篇是想在吉登斯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乡村聚落的结构理论(熊万胜);一篇是想用中国传统家伦理去解释中国的国家农民关系(周飞舟);一篇是社会学定性研究差异性发问方式的系统讨论(赵鼎新)。这三篇为什么归为理论研究呢,因为相比于上述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提出这些理论的这些人,都是中国社会学领域内已经举足轻重的人物了,或者都比较受到主流社会学界的认可的研究者,他们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有能力有理由去提出更多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回归本土古典或传统观念系统,还是进一步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式,还是在中国做跨领域的对话与建设(比如熊万胜地理学的社会学解释),都是他们的能力和责任。也就是说,理论研究相比一般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要更加重视理论属性,无论是理论对话还是理论建设。
但很难说,我在个人感受上对这些理论解释有多满意,熊万胜这篇提出了不错的乡村聚落解释框架,但是真的逃出了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了吗,三重性的所谓第三重,无非是引入了行政强制这一重因素,这在学理上是真的有必要还是基于其他原因,这说不清楚。周飞舟这篇让人比较遗憾,对乡村产业的关注或许是费孝通时代和北大社会学遗留的传统,经验阐释上也有很有意思的地方,但主要去基于中国传统家伦理去进行粘合与解释,多少有点强行,我不能说天天读孟子背孟子,我就得用孟子的东西解释一切,我用其它中国传统思想去解释行不行,很难说不行。赵鼎新这篇确实很好,他可能是觉得中国社会学问题颇深,认识论的问题还没解决,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培养,方法体系上都存在问题,于是不得不尝试提出一些系统的方法,赵鼎新很清楚地也很聪明地拎出了差异性对于社会学这个学科应当具有的发问方式的极端重要性去作为切入口,实际上也确实指出了中国社会学训练中逻辑训练缺陷的问题,但这仍然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坚固传统,就是历史过程中的结构机制比较解释,只是赵通过各种举例指出了各层面的差异性发问应当如何进行的问题。但是注意,赵之所以在这里极度强调差异性发问,是因为目前社会学领域很多问题研究差异性发问的极其缺乏以至于很多研究难以入流,就是没有摸到门,但他也在强调机制解释在社会学解释中的局限,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历史社会学。这是一种在西方甚为传统但在中国还很新的玩法,理由我想部分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方法在中国的结合还很成问题,张泰苏就是从历史领域一直在说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多重要等等,但这不再细究。
以上,就是阅读社会学研究2022年度十大好文章的读后,无论这十篇是怎么选出来的,读了就当个小样本去透视,无论是学手法还是摸方向,都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体会相当主观和粗浅,写作此文也只是备忘,不企多少参考价值,文责自负。
2023/5/6,写作 2时15分,修改整理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