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避型”的一点思考(一):回避型的判断
最近一直想着写点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怎么都没有下笔,最后还是决定写下来,给别人和自己一些参考。也许还会有2、3,也许会写的很长,也许会多次修改。
先简单介绍一下情况吧,我,恐惧型,对方(以下代称为“同学”)也许是疏离型。为什么用“也许”呢,因为我不能以专业的角度为对方下判定,对方也没有自己判定或由心理医生确诊后将结果告知我。那么我将对方视为“回避型”,就仅仅是我对对方下的判定,或者说,是我在以“疏离型”的视角认识对方,而对方事实上可能确实是,也可能不是。
这里要说的,就是首先,意识到“回避型”不是对方的固有“属性”,即不是某行为产生的特定原因。在回避型小组里,最常见的帖子,常常是楼主叙述对方行为的一个片段,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回避型;或者楼主认为对方是回避型,拿出一个片段证实,向路人求助要怎么解决。我以前也这样做过,后来我发现,当你在这么做的时候,表现的是,“你希望对方是回避型。”众所周知,回避型是依恋类型中的一种,而依恋类型理论,是用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与抚养人互动方式的差异,来描述人类对亲密关系认识、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的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依恋类型可以用来解释某个类型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该心理机制产生的原因,但它不是某个行为的唯一解释方式。并且,从依恋理论出发,可以得出某种依恋类型会在亲密关系中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表现的结论,但如果从某人在亲密关系中做出的行为而推测对方的心理,并认定对方是什么类型,或认为某种依恋类型是对方某行为的原因,则是一种纯粹的逻辑错误。
举个例子,某人因对方对其冷暴力,而认为对方是回避型,即某人将“冷暴力”作为其是回避型的表现,将“对方在依恋类型上是回避型”视为对方冷暴力的原因。要注意的是,引发冷暴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出轨、搞暧昧、或单纯不想对关系负责等等,即“冷暴力”这个行为背后,这些都是并存的可能性的“原因”。而将依恋类型作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那反映的只是“某人用某种依恋类型来解读某人某种行为”这件事,进一步说,就是某人试图用依恋类型将对方的某种行为合理化,使对方及其行为在自己眼中是一个可被认识的对象,进而做出某种回应。如,认为的某人冷暴力的原因是他是回避型而非在搞暧昧,那么采取的行动就会完全不同。同时,由于人类在个性上的千差万别,即使是回避型,在亲密关系中的采取的态度和行为也可能迥然不同。因此,在回避型模板下理解某种行为,只是反应了要将对方某种行为合理化的意图。我认为,某人自己,或亲密关系互动之中的双方,共同感受到某种违背双方本意的东西阻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时,用依恋类型理论来分析这种情况才是比较好的应用。比如说,某人内心里很爱对方,但在行为上又总是难以控制的回避对方,这种回避行为使关系里的另一方感到困惑并痛苦,由此对双方的关系造成了影响,这时候就可以用依恋理论来解释某人为何如此,进行治疗。
通常意义上,心理咨询发生在某人自己意识到有某个问题对自己产生了困扰,然后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而如果某人认为另一个人有某个问题而影响到自己,那只能说明某人自己有某种问题。它的潜台词是,人只能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认识世界,人对某种事物持有的某种评价不一定意味着后者确实如此,但它意味着某人是在以某种视角认识某事物,这种特定的视角正是某人思维、心态的反映。
因此,去讨论某人是不是回避型,不如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要用回避型来理解对方,这种想法反映了自己的什么需求。退一步说,即使对方真的是回避型,认识自己、调整自己也是对方自己的功课,他人是无法用外力干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