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这句话我听了好久,深觉其有道理,并暗暗决心以后遇到问题一定也要这么做。
昨晚开车途中,在后座的儿子突然打开了车门,车子开始滴滴报警,我赶紧靠边停车,老公把门关上,我开始教育。我自认为心平气和,语气中不带责备,告诉他车子在行驶过程中不可以打开车门,太危险了,不要再这么做了。他声音极小在喉咙里“嗯”了一声,我说:“你不要‘嗯’,你说‘好的,我知道了’,说‘我明白了’也可以。”拉锯好几轮,女儿也在一旁劝他教他,他只是“嗯"就是不肯张口。我说:“妈妈一定要确定你不会再打开车门了才能开车,你不明白的话我们只好一直停在路边。”女儿说:“弟弟你是不是害怕了?”他"嗯"的声音大了些,面无表情的脸开始瓦解,出现害怕、委屈。我才意识到,车门打开的一霎,孩子比我们更害怕啊,恐怕情绪里还混杂着认为自己做错事的内疚和担心被批评的害怕。他没有立刻大哭,没有被我们接下来的狂轰滥炸吓哭,他已经在极力忍耐了。
“宝贝你很害怕是不是?”
“是。”
“我们也都很害怕。妈妈要开车了,你不要再拉车门了,可以吗?”
“可以。”他一边说,一边做了个ok的手势。
女儿是真的在共情弟弟,她给我示范了什么叫“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件”。
我们也才发现,哪怕车门是落锁状态,连拉两下也是可以打开的。不能以为锁了车门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比锁车门更加重要。
还是昨晚,我们拆了旧鞋柜组装新鞋柜。旧鞋柜就立在墙边,女儿翻开柜门玩,鞋柜就倒下来压在了她身上。老公赶紧抬起柜子,我把女儿抱出来。我谨记“先情绪再事件”的原则,抱着她拍拍她,“宝贝你吓坏了吧?”她开始趴在我的肩旁上哇哇大哭(这个哭是情绪释放不是疼,我可以分辨),哭够了,我开始帮她检查有没有受伤,万幸啥事没有。此时我发现,我一句讲道理的话都不用说了,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