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文献丨费尔贝恩-《精神病与神经症病理学》修订版[3]
作者:W. Fairbairn
她父亲的个性是那种冷漠和难以靠近的,她觉得在情感上靠近父亲比靠近母亲还要难。她母亲在她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绝望的想要与爸爸进行情感上的联系,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之后突然有一天一个想法出现在脑中:“假如我跟他上床的话一定可以吸引到他”,她的乱伦幻想是作为努力与客体建立连接的最后的挣扎之举,如此的话,她就既可以获得爱也可以证明自己的爱是可以被接受的,这才是乱伦欲望背后的真实冲动。但是这种冲动相对来说并不会受到俄狄浦斯背景的影响。当然,在我的这个病人的案例中,乱伦欲望被摒弃了。正如所预料的那样,伴随其后的是强烈的罪疚反应。然而,这种罪疚感与她表达对于母亲的渴望而未能实现的罪疚感并无差异,若不这样,她的爱似乎就被证明是坏的。她与母亲之间的失望的情感关系早就已经退行(regression)到了早期口腔期,因此乳房再次成为了客体,这个后果就是她的主要症状是无法在他人面前吃东西时候不感到恶心。因此她对于父亲阴茎的拒绝背后是对于母亲乳房的拒绝,而且,这里她明显的将阴茎认同为了乳房。
这则案例可以用来阐释这个事实;虽然我们没有理由否认癔症患者对于生殖器的拒绝,但是引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这种拒绝是多余的。相反,癔症患者对于生殖器的拒绝的解释应该归于患者将其当做了原初客体的部分客体(part-object),这是婴儿依赖期间力比多冲动所指向的客体,也就是乳房。因此,癔症患者对于生殖器的拒绝涉及到患者试图放弃婴儿依赖的失败。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偏执和强迫技术中所体现出来的现象。然而,这并非癔症拒绝客体进行外化的心理技术,相反,被拒绝的客体依然保持着合并状态。因此癔症性分离的特点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代表了拒绝一个合并状态的客体。与此同时,癔症技术( hysterical technique)就像强迫症技术一样,代表了有一部分接纳了成熟依赖的给予态度,因此癔症个体的特点是——除了性器官以及性器官对他的意义以外,他愿意为爱的客体交出一切。
偏执狂、强迫症以及癔症的意义表明了一个事实,它们各自的状态源于一种特定的心理技术的使用,而且恐惧症也必须如此看待。每一种技术都必须被解释为处理过渡阶段心理冲突的特定办法,因为这种冲突在此阶段尚未获得解决。冲突发生在逐渐增加的向对于客体的成熟依赖方向发展的冲动,与阻碍放弃对于客体的婴儿依赖的退行之间。
根据上文,现在提出一个符合客体关系发展的方案:
一:婴儿依赖阶段:以摄取态度为特征。
(1) 早期口腔期,吮吸与合并,前矛盾情感
(2) 晚期口腔期,咬啮与合并,矛盾情感
二:婴儿依赖(摄取)与成熟依赖(给予)之间的过度阶段或“类独立阶段”。
合并客体的外化,客体的一分而二
3、 成熟依赖阶段,以给予态度为特征。
外化被接受的客体与被拒绝的客体
这个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客体关系的本质为基础,而力比多态度被降低到此等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分裂型病人的分析让我确信客体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在分裂型个体中与客体关系的困难总是最清晰的显现出来。在分析的过程中,这样的个体提供了最明显的关于内心冲突的证据即一方面强烈的不愿意放弃婴儿依恋,一方面又拼了命的想要丢弃它。病人像是一只胆怯的老鼠,一会儿爬出洞穴去刺探客体,一会儿又匆忙的撤退,这景象既引入注目又令人感到怜悯。观察他那种不知疲倦的浮现出来的婴儿依赖阶段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事情,他轮流的使用上述的四种过渡阶段的技术:偏执、强迫、癔症以及恐惧。这些技术中的任何一种的运作在俄狄浦斯情景中都具有细微的作用存在,这也是有揭示意义的。对分裂型患者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些别的东西即孩子的最大需求是想要获得确凿的保证,即他自己被父母真诚的爱着,并且他的父母真诚的接受了他的爱。只有当这种证据以令人信服的形式出现,以使得他可以安全的依赖真实的客体时,他才可以逐步的没有焦虑的放弃掉婴儿依赖。当这种确凿的证据缺乏的时候,也就是他的客体关系对于分离充满了太多焦虑时,就会使得他无法放弃掉婴儿依赖的态度。这样的一种放弃就等于失去了满足他那不曾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的全部希望。渴望被爱的挫折以及自己的爱被接受的受挫是孩子能够体验到的最大的创伤,事实上从与发展相关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唯一的创伤。这个创伤经常造成各种形式的婴儿性欲的固着,这种固着驱使着孩子试图通过性的满足的替代弥补他与外部客体情感关联的失败。从根源上说,这种替代满足(比如手淫和肛门性欲)都代表了与内部客体的关系,在缺乏与外部客体的满足关系时,个体被迫的转向了内部。当外部客体关系不满足时,我们还会遇到诸如暴露癖、同性恋、施虐癖以及受虐癖,这些现象应该被看做是试图挽救已经破裂的自然情感关系。尽管理解这些“放弃的关系”的性质很有价值,但这种理解也远不如认识损害自然关系的因素重要。目前为止,这些损害因素中最重要是孩童时期的情景,这种情景导致个体感觉到客体既不爱他也不接受他的爱。当这种情景出现的时候,个体内部的力比多驱使着他朝向客体建立起一种畸形的关系,并且伴随了各种各样的力比多态度。
上述列表中所概述的发展方案基于对于客体依赖的性质,因为在对分裂案例的分析中显示出这是早年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有必要清楚得了解每个发展阶段的客体的性质,这时候区分出自然的客体(生物属性的)以及作为精神病理学情景中呈现的客体是重要的。当然客体可以是局部客体也可以是整体客体,当考虑到儿童早期生物学的历程时,很显然只有一个天然的局部客体即乳房。而最重要的整体客体是婴儿的母亲,父亲相对而言是次一级别的客体。就像早已经指出的那样,粪便不是自然客体,它是一个象征性的客体,同样,性器官也如此。因此虽然同性恋中最重要的直接因素是寻找父亲的阴茎,但这个客体仅仅是父亲本身的替代。决定这种替代的主要因素是父爱被压抑了,与此同时,用部分客体替代整体客体是一种退行现象,涉及到原初(口腔阶段)客体关系中与局部客体(乳房)的关系。因此可以这样说,同性恋者寻找父亲的阴茎实际上是属于寻找父亲的乳房。将乳房持续的作为局部客体在癔症中很明显,也就是说生殖器对于他们而言总是保留了口腔期的意义。这在一个女性癔症患者中有很明显的表现,她描述自己的骨盆“疼痛”,说道:“就像是里面有些东西想要被喂养”,频繁抱怨胃痛的癔症士兵也具有同样的含义。
根据刚才所说的,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本能客体可以表述如下:
一、婴儿依赖:
1、 早期口腔-乳房(局部客体)
2、 晚期口腔-整体客体(母亲)被视为乳房
2、 准独立(过渡期):
整体客体被当做为局部成分
3、 成熟依赖:
整体客体(包括客体的生殖器官)
婴儿依赖与成人依赖之间的过度阶段,心理技术及其精神病理学
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表格中过度阶段被描述为“准独立”(Quasi-independence),采用这种描述的理由非常重要,需要特别的留意。通过对分裂案例的研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婴儿依赖的最典型特点是对于客体的认同。从心理意义上讲,对于客体的认同和婴儿依赖实际上是同一个现象,这样说也不为过。另一方面,成熟依赖指的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作为相互的客体彼此之间是完全不同的。这两种依恋的区别与弗洛伊德对自恋和客体依恋的区分是一致的。当然,涉及到成熟依恋的关系仅仅在理论上拥有可能性。尽管如此它依然是正确的——关系越是成熟就越是拥有更少的认同特征。也就是说认同的存在本质上代表了区分客体的失败。持续存在的认同的代价牺牲了差异化,一种明显的强迫元素会进入到个体对待客体的态度中。这可以明显的在分裂个体的痴情中观察到,也可以在分裂个体中普遍体验到的不受控的冲动中看到,又比如因为军事需要而被迫与妻子家庭分离的士兵陷入抑郁后想要回到妻子身边或家中。婴儿依赖的放弃涉及到对于基于认同的关系的放弃,从而转向到差异化的客体。在分裂型个体的梦中,差异化的过程经常表现为跨域一个海湾或者鸿沟,尽管这种跨越也可能发生在退行的方向上,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焦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跌落。这也会表现在恐高症以及广场恐惧症中。此外,差异化过程的失败的焦虑还反映在关于被囚禁、被掩埋在地下或者浸入海中的噩梦中,相对的,它像是幽闭恐惧症的症状。
客体差异化的过程源于婴儿依赖的独特意义,不仅仅因为认同,还包括了对于融合客体的口腔态度。由于这一事实,个体所认同的客体也是一个融合型(incorporated)的客体,或者换一个有趣的说法,那个融合着个体的客体就融合在个体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