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记107: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但问题是,袁绍还没来得及安排后事,就死了。
河北立即四分五裂。
袁谭想回邺城继位,连城都进不了。在邺城的审配等人觉得自己跟袁谭关系不好,转而支持袁尚继位。袁氏兄弟们谁也不服谁,曹操还没去打他们,他们自己就先打了起来。
建安八年——官渡之战后的第三年,袁绍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率军抵达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城外,将袁谭、袁尚兄弟围在城内。这时候,袁氏兄弟终于消停了,人民内部矛盾被暂时搁置,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但面对众多将领的攻城建议,郭嘉却向曹操提出了不同看法。郭嘉说,袁绍死的时候,没有确立继承权属。这俩宝贝儿子地位差不多,又各有党羽。我军要是围攻,他们肯定会一致对外。但若是我们不急,时间久了,他们必然会生出内斗。
曹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带着主力部队回了许昌,只派了个部将驻扎在黎阳,坐山观虎斗。 这段记录,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郭嘉遗计定辽东”,展现了郭嘉的料事如神。但对于当代国人来说,郭嘉对于袁氏兄弟心态的把握,其实可以有更通俗的表达方式,那就是:
“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当曹操兵临城下,那么对抗外敌就成了袁氏兄弟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他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但如果曹操退走了,这个矛盾不在了,那么,内部纷争就会很快上升成为主要矛盾。
马克思说过,矛盾无处不在。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本篇,我们不想纠缠于这个深入人心的概念,而是想由此做个延伸,来谈谈如何利用这个概念“促进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历史上,袁谭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在曹操退兵以后,袁谭就曾希望和袁尚一起,继续同舟共济,出兵攻曹。我们如果从把握矛盾的角度来理解,会发现袁谭的建议相当不错:两方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自然就会搁置内部纷争。
但袁尚却觉得袁谭是想要趁机占他的便宜,因此既不出兵,也不提供物资。袁谭被逼得大怒,调转枪头便开始揍袁尚——结果却反被袁尚打败,只能逃回青州。
为什么我们说袁谭的做法可圈可点呢?
因为他正是通过制造外部矛盾,来搁置内部矛盾。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很多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开各种明目的发布会了。并不是他们喜欢这种花里胡哨的营销形式,而是“开发布会”这件事确定了一个外部的约束条件,于是相对于此,部门间的内部矛盾就会往后退,变为次要矛盾。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忙得焦头烂额,那么互相之间的抱怨总归会少些。只有在那些事少人多的地方,才常见相互推诿的现象。
再具体到个人,想象一下你的脑海深处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两个小人,它们站在天平的两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坏习惯”小人的体重,是远远要超过“好习惯”小人的。这时候,你改怎么办?改掉所有的坏习惯,杀死“坏习惯”小人吗?不可能的,这一点你根本做不到。而且事实上,你要做的也并不是改掉自己身上所有的坏毛病——这也不可能做得到,而是:在好习惯的天平上,不断的多加砝码。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那就不应该天马行空的规划自己每天要健身几小时,如何如何地克服自己的懒惰,而是应该报一个健身课,或者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练。
同理,如果你想要增强阅读,那与其放着新买的大部头在那里落灰,还不如加入一个书友会,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在下决定通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并没有订什么每天读一卷的硬性规定,而是开了这个公众号,开始定期发文٩(๑❛ᴗ❛๑)۶。
克服不利因素,积累有利因素,促进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这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 壹
- 贰
阳光之下,从无新事。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