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谈《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陈再明23.4.20 笔者从1990年第一次回台,于今30年已过。每次回台都会到台北市衡阳路的书店逛逛,看看有什么新出版的书可买?有一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每次都会摆在最醒目的书架上,30年畅销不衰。据说这本书的销售量,已打破台湾的历年书市的最高纪录。这真是一本名符其实的"畅销书″。 第一次买到的《万历十五年》,是在第一次回台那一年。书上的作者介绍,只写″黄仁宇,旅美教授,是一位历史学家″。台湾的出版界,凡出版和大陆有关的书籍,都是这样寥寥数语。所以,就猜想这位黄仁宇,肯定不是从台湾赴美的美国大学教授,并且籍贯是大陆某省籍,也不在话下。原来,作者黄仁宇,湖南长沙人,前是国民党军的一个下级军官,参加过抗日战争。 黄仁宇,他32岁之后,才远赴美国,在密西根大学读书。57岁才出版第一本历史书《万历十五年》,一出书就创下销量近200万册的纪录。遂后他继续出书《中国大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黄河青山》、《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书,终成一代史学大家。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方法″的通俗说史,直接促成了他的″大历史观″,影响了学界、政界、商界和普通读者。 很多位历史学家和各界专家,对黄仁宇的历史著作,有如下的评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曾文祺″商界人士″)、″单就熟读′明实录′的毅力而言,就非一般流行作家可望其项背。“(赵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无论是作为历史著作,还是作为文学作品,《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堪称杰作。″(杨连陞″历史学家″)。 其实,黄仁宇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还不断地在出版,不断地在影响着我们后面的人。黄仁宇的儿子黄培乐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一直致力于整理他父亲的遗稿。后来,他发现了他父亲有两篇设有出版过的遗稿,就把这两篇遗稿收入《我相信中国的前途》这本书里。这本书算是黄仁宇的遗作,包括其他一些文章和演讲稿。他生前成名作《万历十五年》,仅用一年的时间写成,生前最后一本《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却用了七年的时间,而这本遣作的时间跨度就更长了。 黄仁宇的遗作《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他分析了两个问题:一,近代中国在西方走向现代的道路时,为何设有走向?二,近代中国对西方发展的反应,为何没意识到支撑发展背后的制度或体制?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现代的社会,尤其是现代的商业,越来越发展,就需要有很复杂的法律、信用制度、提货、批发各种各样的民事的,比如银行的现代金融,来保证这些借、贷、赊。并且它都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打交道,你要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来保证这些东西能够落实。相对而言,中国自秦以后都是由县官一人就管一切了,有所谓″清官万能论″的说法。 关于第二个问题,他举鸦片战争在浙讧打仗为例,就因为军费都由当地筹,现筹,没有现代国家的军费财政;后来建现代海軍也都是由中央给一点,再由地方政府想办法去凑一点。再举甲午战争清政府会打败仗为例,就因为中国没有一家现代银行,完全靠从前的、传统的、民间的钱庄票号;而日本已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建了100多家国立銀行和900多家私人的現代金融机构。所以,清政府动员财政的能力,远远不如日本政府,结果打败仗便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