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带毕设琐记
去年六月初的时候,通过一小串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访问教授教职。JMU是个大概两万人规模的小不点公立大学,位于我们村附近的Harrisonburg,在美国排名大概150多,他们的建筑项目成立时间不长,属于艺术、设计与艺术史学院的一部分,在我入职的时候一共只有3个tenure/tenure track 教授,算上我和另一个visiting professor,一共五个人。
在接这个教职之前,我基本上只有一些助教经历,设计课完全没有带过,加之读了四年博士,脑子里尽是些陈词滥调,远离设计世界已经很久了。访问教授的职位是一个full-time job,人家让我带什么课我就得带什么课。我无论心理还是经验上都毫无准备,而且我所在的城市Charlottesville距离Hburg要开车一个小时,中间还要翻过蓝脊山脉。但是迫于生计+出于对独立教学经历的好奇,一咬牙一闭眼还是把教职给接了。秋季学期我带了三年级的材料与建造课和四年级一半学生的设计课,两门课都要自己从头编写syllabus。材料课可以说完全在我的领域之外,天天就是一边翻书学了然后做个ppt去讲课,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不会腿抖;因为我们这边是南部小镇,很多学生都从小有跟着家里盖树屋、造小船的经历,以至于有时候上课他们比我懂得还多。材料课到头来我倒是觉得自己学了不少新知识,还带学生参观了伐木场、砌砖墙、做大样模型(虽然做得一塌糊涂),总体而言还是挺快乐。
到春季学期的时候,我和我同事搭班一起带四年级的毕设。同事毕业于UVA和哥大,毕业以后做过几年Kenneth Frampton的研究助理,后来去Louisiana State做chair,还在Clemson待过几年。她精力充沛、雷厉风行,对学生和自己的要求都极高。在秋季学期结束的时候,她给学生布置了“100张卡片”的寒假作业,让他们在寒假期间想好自己的毕设课题想要做什么,并且把相关的research、reference都提前做好。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也做过自选题,但是我们的自选题最多也就是在给定的基地上做一番社会调研,自己决定这个建筑的功能是什么。JMU的自选题则要求学生要探讨一个有价值的建筑/社会问题,并且以设计师的身份来给出自己的解答。等春季学期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提出的课题都有着相当的批判性和反思性。比如如何重新设计精神病院,让普通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人格分裂者所经历的精神体验;如何将玩耍(play)的概念植入监狱系统,让犯人能够把暴力倾向channel到别处、也同时保持一些出狱之后必须的社会技能;如何设计一个具有识别度和趣味性而不是令人感到沉闷无聊又容易迷路的停车楼;如何在一个高度崇尚开朗、外向的文化里为内向人群塑造没有社交压力的舒适空间,等等。
首先,我必须指出,美国学生无论是设计课还是在其他情况下,多少都会有说得特别好听但是做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的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设计课里也有明显的体现,尤其令我这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十分困扰;但我仍然觉得,能够从自身出发,去探索这些议题,去早早建立一种社会关怀的意识,是非常可贵的。我们州位于所谓的“南部”的最北边,一些城市如Charlottesville因为有UVA的存在所以多少还是比较士绅化,而很多其他地方则可以说是“真实的美国”。我的学生里相当一部分来自本地或者其他南部州,也有一些来自Central America的小国家,他们大都不是东岸或者西岸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很多人有着各式各样在我看来是真实的struggle的struggle。(对不起各位爷,我就是觉得很多人的struggle是纯作)这些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思考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起码在我看来,跟那些天天吃得太饱闲得蛋疼然后一会儿mental breakdown一会儿要游行的白左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厚度。比如有一个巴西学生,他家以前就在山地拥挤的贫民区,他设想了一种垂直交通/基础设施系统,让孩子们可以远离肮脏又危险的窄巷并直达学校;一个墨西哥学生,根据土楼的模型(这显然是我建议的)设计了一个内向的住宅/社区中心综合体,保护妇女儿童不被街上到处流窜的黑帮捉去贩毒;还有一个危地马拉学生,想在几个偏僻的村落之间建一个结合当地传统医疗手段的小诊所以备救急之用。这一年的教学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南部让我感觉我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虽然建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相当irrelevant了,设计师不重要了,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设计课、或者说创作的行为本身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疗愈,抛开产值不说,这可能才是创作最原初的目的——挣扎,并与自我和解。
我差不多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才多少摸索到这个学校的studio文化,简而言之这是个发艺术学位的建筑设计项目,他们是四年制,毕业发的是Bachelor of Fine Arts而不是Bachelor of Architecture,于是相应地也没有太多对于技术、功能性的要求,而是非常强调highly intuitive的process,强调手绘、做模型、如此种种。他们不怎么带学生考量尺度、基地、功能排布、流线、磨平面和剖面。寒假的时候,我跟我在读博的项目的Chair见面讨论之后的教职安排,Chair问我说JMU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做模型的?我们在UVA都很少让学生做模型,因为美国的模型材料太贵了。于是后来我观察了一下JMU的学生怎么做模型,发现他们真的很神奇,基本上很少用传统意义上建筑系学生的模型材料,而是到处搜刮一些奇怪的玩意来做模型。比如废弃的衣架、小钉子、毛线、灯泡、拆开的一次性相机、石膏、镜子等等。下面我会放一些案例来具体解释这个事情。
0.Skinned Architecture
这个作品其实基本上不太能算是建筑设计,所以单独拿出来讲一下。这个学生对人体、性别、身份的议题很感兴趣,建筑只能广义上算是一种inspiration。她探索了很多现代机械和人体、人体与自我、人体与美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个比较大胆的操作是她倒模了自己的一些身体部位,然后打碎并与其他材料拼凑起来。
倒模跟其他创作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使得这个project变得高度私人化。无论是冗长而又无趣的制作、还是把成品拿出来作为展示物、还是把它进一步打碎重组的过程,都会带动创作者一些奇妙的心理感受。这也是我们一直在push学生去探索的层面——身体和自我的再现在不同社会环境里所制造的意义。
这个学生很早家里就有变故,高中辍学自己打工,事业稳定之后才回到学校来读书。整个过程中她没有受到过任何专业美术培训,无论是拼贴、作画、雕塑、倒模等等各种都是完全自学的。咋说呢,看到这种人我就觉得那些给自己的无能和失败找理由的人蛮可笑的。真正有才华的种子别说扔到沙漠里,就是扔到真空里,她也要自己开出花来



1.Minefield of Mortality
学生根据自己之前参加葬礼的经历,希望能设计能够重塑人们对于死亡的悲观态度的火葬场。基地选在宾州一个过度开采、失火然后被遗弃的矿场,通过塑造一种荒芜、肃静、广袤、永恒的氛围来将死亡看做是无限的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期间学生做了很多关于sublime的概念、其他文化/宗教的葬礼仪式、古典建筑中的poche等探索。
我们push学生更多去考虑建筑如何融合到这个非常特别的基地里,包括尝试一些模糊且可以相互置换的平面/剖面,观察这些图像所暗示的空间如何与光线、人体尺度、地形产生联系。但是她最后完成度不是特别高,沉迷做好看的模型了就是。下图所示基地模型里的金属支撑是学生拿废弃的衣架剪开扭出来的233



2.Intervention Incision
学生主要感兴趣边界的构成,以及如何改变边界的可能性。基地选在Belfast,当地因为宗教斗争导致城市内至今都有很多隔墙。这个设计试图在这些隔墙中引入一系列可以让两边的人进入、有视线接触而没有肢体接触的空间,以期将“边界”软化,推动不同群体的互相理解。
这个学生整个设计过程都非常连贯。我们push她思考现实世界里的边界并不是一条抽象的线,而是一个具有厚度的空间,这个厚度里可以有很多空间操作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边界也会对周围的城市空间造成影响。学生最早通过用水彩颜料不断构建一个界线以至于对纸张产生变形的实验,明显地感知到了“boundary as a linimal space/zone of influence”的特性。
里面一个过程模型,印着字的混凝土碎片+铜片+电线+一些纸制的小空间组成的,我觉得特别好,非常有形式张力。后来的大模型好像反而没有这么powerful了。



3.The Toilet Paper
学生觉得公共厕所是个从来没人想一直待着的地方,想要做一个有趣的公厕。她以哈利波特二里厕所的洗手池作为密室入口、哈利波特七里公厕马桶冲水可以到达魔法部为灵感,思考了“厕所可以作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传送门”的概念。学生直接把专教旁边的女厕所改装并把自己的图都挂在了厕所里的墙壁和镜子上。图里面用了很多古典女性形象和下水道的意向,旨在塑造一种异世界的状态。
这个设计最成功的是她installation的部分,一大堆评图人员被迫挤在女厕所里,完美诠释了“厕所/性别化的空间令人尴尬”的问题。很难用图像表达,但还是蛮震撼的,也很大胆。我们本来也就是开玩笑让她把展布在厕所里,没想到孩子真的做得很棒!远超预期了233


4.Edge Intervention
学生的课题是亚马逊雨林退耕还林,研究了eco tone的运作方式,借鉴了很多原住民的movable village的做法。我感觉她花了太多时间在制作美丽的study models上,最后设计的部分有点弱。
学生貌似是印第安混血,终期评图的时候她妈妈来了。挺好,要支持孩子们捍卫本民族文化。



5.Studio Serene
学生是是日本混血,想融合和式建筑宁静的气质,设计一个新的建筑系专教,让学生可以更stress-free地工作。想法是蛮好的,但是我怎么觉得日本的专教里估计更卷呢,这孩子不太了解东亚人的高压生活。。
中间我们push学生做了很多片段空间的探索,简而言之就是制作一些片段化的小模型,观察这些片段的光影、尺度、氛围效果,然后看它们如何能结合/综合到整个方案里去。
这个模型很不错,很松弛。这个学生也很有那种chill的感觉,评图老师说他不慌不忙的,被问任何问题都不会反驳或者紧张,"He totally sold it. He can have my money!"




6.Journey through the Lens
学生从小酷爱摄影,希望在密西西比某地(哪来着)的高犯罪率社区设计一个可以让人们解压、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事物的画廊空间,引入了相机镜头的概念和一种列维-斯特劳斯式的“修补匠(bricoleur)”概念。相当于在各个墙壁上做了很多放大版的镜头。这个概念其实蛮有意思的,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更建筑化地发展的空间TT 比如探索这些孔洞的材料啊、内部的结构啊,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测效果。但是学生最后也没空再往下深入了。




7.Fostering Orange
学生的妈妈在孤儿院做社工,学生听了很多相关的故事,认为很多没有被领养的孤儿在成年之后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突然进入社会而不具备家庭的后盾和社交能力。他因此构想了一个post-foster house,给成年之后的孤儿一个过渡的场所+可以感到有support的类似家的地方。
学生最开始用垃圾袋来浇筑混凝土,象征一种被遗弃的心理状态在成长中的具象化。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画作来表现儿童创伤的心理状态。概念真的很好,可惜最后完成度不太高(自从拿到了grad school offer就放飞自我了233)



8.Community Along the Musi
学生从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想要设计一个与水运文化相结合的住宅社区。住宅的部分标准化以适应低成本建造的需求,临水部分用当地传统做法设计了一系列码头/花园。她中间还尝试引入当地的造船、绘船文化来营造community,后来这个概念好像不太明显了。我们push她尝试让标准化的部分更加规整,让码头的部分更加灵活,而两种秩序之间的过渡,无论是从空间序列还是材料上都可以很有趣。
可能是全班最“建筑”的一个设计。。特别好的一个孩子,稳定、坚决、逻辑缜密,还修了个舞蹈的double major,而且20岁就要本科毕业了。



9.Angel's Garden
这个学生的弟弟大概一月的时候诊断出了癌症,她这个学期一直在往返费城和Hburg,一边做设计课一边照顾弟弟。。真的太不容易了。学生的课题是一个癌症儿童诊疗和康复中心,希望通过引入natural therapy和趣味性的空间,让孩子们的治疗体验可以不至于总是在一种冰冷的、机械的、令人生畏的传统医院空间里。
终期评图的时候全家人都来了,啊。Family is forever.


还有很多很不错的设计,有点累了不想再放上来了。在这种小学校里,学生很淳朴,大部分人确实是很热爱做设计,没有天天琢磨着转行。不是说转行不好,转行当然好哇!但是我有听东岸的老师说天天试图说服学生“建筑也很重要”,对老师而言精神创伤也很大,感谢学生让我不用经历这种depression。此外,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中国人民是真的苦啊,哪怕很普通的孩子也都要从小卷到大,没出人头地就要自暴自弃,出人头地再去卷别人。作为一个美国150多名的学校的建筑项目,我们的毕业生里大概只有七八个申请了硕士项目,然而结果竟然都挺不错,比较好的学生去了罗德岛、哥大、康奈尔、雪城,还有一个拿到了Washinton University和佐治亚理工全奖;一般般的学生也去了Clemson,Virginia Tech,Temple University。大部分人根本也懒得申请硕士,申请的这少数人里多半考虑的也是离家近不近、学费高不高,大部分人基本不申藤校,然后申到哥大的学生虽然申到了也不去,因为嫌贵;申到罗德岛的学生也同时申到了Pratt和Parsons,但是RISD给了半奖所以去了;总之么没有一个人会家里砸锅卖铁供孩子去读哈佛。拿了Wash U和GA Tech全奖的学生,两边考察一番,觉得Wash U比较偏艺术,GA Tech太依赖电脑了,“连模型都不做!”然后她就去Wash U了。她并不care佐治亚排名是不是比Wash U高很多。再强调一遍——这是一个美国150多名的学校的建筑项目。中国人是真的苦啊。
申请本科也是,比如我们一个二年级学生,真的非常优秀,他课余时间做vintage棒球帽和vintage拖车生意。这两个东西乍一看毫无关联,但是放在南部又真的很合理。这孩子高中的时候只申请了JMU和UVA,虽然UVA也中了,但是他觉得搬去UVA那边会影响自己的棒球帽/拖车生意,于是就留在了JMU。
反观中国人民,一定要“尽力”,一定要出人头地,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卷、不想躺着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机会太少了,资源太匮乏了,养成了必须拼命的习惯。虽然我觉得我已经不算很卷的类型了,但看看这些学生,我也都替我自己觉得可怜。我高考的时候,全省只招一个人到同济建筑系,我成绩么其实也就那样但是运气好进去了,全系到处都是各个地方挤破头进来的人,说实话,起码有一半的人根本没什么美学素养,对设计也没有热情。很多人本科五年过得相当痛苦。然后后来那些很有天分、设计做得很好的学生,大都也得意洋洋地转码了,转码多半也是因为有钱赚。从第一次踏进小学,到成为某种成功人士,很多人似乎从来也没想过自己到底在拿自己的人生做什么。
再来看一眼JMU的二年级小朋友们的期末作业,全部手绘+手工模型。首先很多人确实有很好的形式、空间感,其次你会觉得他们是真的愿意花时间去做这件事。



毕业班的终期评图之后第二天,最后一节设计课,同事讲了很多话,我也讲了很多话,大家哭作一团,全在互相拥抱和合影。即将走入社会的孩子们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在乱糟糟的专教里清理着自己的草图纸、雪弗板、没来得及浇完的半桶水泥,谁知道谁以后会不会真的成为建筑师呢?但是我相信那一刻的真实的、赤诚的东西,不会那么快就被麻木而虚伪的世界磨灭掉。
这个旅程,是你们的,也是我的。


-
心事虚化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6 19:26:38
-
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24 23:33:01
-
LEME_☃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1 11:05:31
-
怎么又要起名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02 13:17:56
-
邯郸学步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7 13:56:27
-
w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5 11:38:03
-
blu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4 04:18:22
-
豆里长出绿蘑菇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9 10:14:18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6 01:26:58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19:11:12
-
记昀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4 19:06:08
-
一只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4 13:45:12
-
不存在的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9 00:40:58
-
大耳朵兔兔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5 08:23:45
-
Outsid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8 22:39:21
-
蕉下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3 12:04:05
-
曹~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4 11:23:55
-
巧克力上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3 23:59:30
-
L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8 09:57:06
-
Kinnmokuse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7 09:20:10
-
Chlooo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7 01:58:11
-
H.A.R.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7 01:27:57
-
象风之翼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23:46:25
-
驻马店凯鲁亚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23:39:0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22:46:45
-
Jupi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13:16:58
-
王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6 13:07:16
-
SIYU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16:16:09
-
不信邪的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11:16:54
-
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10:23:15
-
AlterEg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09:12:05
-
fuerteventu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08:03:41
-
Chelse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5 06:47:51
-
无醇投影仪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23:38:34
-
Pe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23:27:58
-
潜水的大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23:14:01
-
牙头齿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21:11:33
-
angryb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9:43:55
-
周慕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9:02:35
-
秋蓬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8:55:03
-
破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8:01:50
-
hc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48:03
-
木兰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47:14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28:42
-
fafadongm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21:19
-
叁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03:57
-
昭歌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7:03:16
-
阿斯特里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51:15
-
大苗兄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43:42
-
木子木知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24:57
-
未成熟树袋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20:33
-
貘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15:16
-
阿qi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06:41
-
J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6:06:23
-
婆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4:16:46
-
喂了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4:11:15
-
尼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4:08:01
-
pluviophi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4:02:08
-
0925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3:31:20
-
赫拉巴里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3:22:44
-
jo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3:05:29
-
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3:00:57
-
小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43:08
-
1+1=5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34:12
-
你的朋友卡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22:21
-
抵门杠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22:14
-
少刷八组多学习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20:16
-
引杯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03:10
-
Mancuspia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04 12:02:00
-
April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8 09:03:30
-
Masturba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8 03:50:39
-
Hed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2 11:00:09
-
不想要再做一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06 00:33:28
-
lil.D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1 13:12:34
-
拾贝岛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1 16:16:58
-
夏兰犹尹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09 21:22:04
-
已注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9 00:17:59
-
Hannah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3 11:04:37
-
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1 04:51:04
-
Opiummoh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1 18:53:33
-
itszine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5 02:57:30
-
超级疯狂剪刀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2 09:04:47
-
珍香别闹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4 18:26:37
-
角宿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3 02:01:16
-
苹果咀嚼者协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0 03:54:20
-
豆友244558191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10 01:07:57
-
见义勇为的龙虾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23:30:14
-
阿屁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22:17:12
-
蒔緔╃帥氣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22:04:36
-
破烂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19:13:24
-
Z带你走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17:35:06
-
豆友237303317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10:07:42
-
一二三四五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09:10:06
-
№na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08:47:14
-
一朝藝夕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02:48:25
-
胡罗贝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9 01:24:14
-
不谨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8 22:36:51
-
Azu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8 22:32:32
-
le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8 21:23:27
-
北医六院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8 20:21:22
曳尾.av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World in Four Days (155人喜欢)
- 2024年没有秋天 (7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